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大学生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干预研究及启示

导  师: 张萌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

摘  要: 心理疾病公众污名是指社会成员对心理疾病及其患者的负面态度,包括对其的负性认知评价、消极情绪情感体验与歧视行为倾向。心理疾病公众污名使公众无法形成对心理疾病患者关注、接纳的社会氛围,对心理疾病患者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负面影响,其干预受到日益重视。目前国内外提出了抗议、教育和患者接触等干预方式。其中,教育作为用正确信息替换错误信息的干预手段,在国内外研究中多用于干预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但对其干预效果仍存争议。同时,教育在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的干预应用上,仍有较大探索空间。此外,患者接触作为强调公众与被污名群体互动的干预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出于便捷性和可控性的考虑,常使用间接接触的形式。而想象接触作为间接接触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去污名的研究,但目前仍鲜见想象接触干预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研究。教育、想象接触以及教育与想象接触相结合(简称教育+想象接触)的干预手段在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和内隐公众污名上分别有怎样的干预效果?相同的干预手段在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和内隐公众污名上的干预效果有何不同?均是本研究亟待探索的问题。据此,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照的前后测实验设计,把94名大学生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教育干预组、想象接触干预组、教育+想象接触干预组)和1个控制组(无干预)。在干预或活动前后分别以归因问卷-27测量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以GNAT内隐联想实验范式测量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通过比较前后测差异,探索不同干预手段的效果及其差异。结果发现:1、对于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教育、想象接触、教育+想象接触的手段均在某些维度上有干预效果,具体表现为:(1)教育在责任归因、危险评估、生气、害怕、强制、隔离、回避维度上均有显著干预效果。(2)想象接触在危险评估、害怕、回避维度上均有显著干预效果。(3)教育+想象接触在责任归因、危险评估、同情、害怕、帮助、强制、隔离、回避维度上均有显著干预效果。(4)在责任归因、强制、隔离维度上,教育与教育+想象接触的干预效果无显著差异。(5)在危险评估维度上,想象接触的干预效果最弱;在害怕维度上,教育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想象接触;在回避维度上,三种干预手段均有效且效果无显著差异。2、对于心理疾内隐公众污名,教育、想象接触、教育+想象接触的手段均对总体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有干预效果,对于各维度的干预效果则具体表现为:(1)教育在情感维度上有显著干预效果。(2)想象接触在认知、行为倾向维度上有显著干预效果。(3)教育+想象接触在情感维度上有显著干预效果,且效果与教育干预无显著差异。(4)教育、想象接触、教育+想象接触对总体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均有显著干预效果。3、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负性倾向明显,比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严重;教育对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的干预效果较好;想象接触对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的干预效果较好;教育+想象接触的干预效果与教育干预效果相近。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分析了其背后成因并且提出了今后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1)加强有效教育引导;(2)增进有效患者接触;(3)发挥教育与患者接触相结合的更大效用;(4)合理引导社会期待。更多还原

关 键 词: 心理疾病公众污名 外显污名 内隐污名 [4864472]教育 想象接触

分 类 号: [G448]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张火焰
作者 杨光
作者 罗倩妮
作者 李桂华
作者 李稚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