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新加坡新常态下的“建设性政治”研究

导  师: 吕元礼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深圳大学

摘  要: “建设性政治”既是新加坡政界2011年以来新提出的一个政治概念,也是新加坡社会新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更是新加坡政府新推行的一项政治举措。长期以来,新加坡的政治模式和治理模式在国际上被形容为“新加坡模式”,影响颇大。其新提出、新出现和新推行的“建设性政治”,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新兴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2011年的国会大选,人民行动党得票率为60.14%,成为1965年建国以来历次大选的新低。这给人民行动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执政危机。人们对人民行动党的认可度、支持度不再像以往那么高。新加坡政治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变化,形成政治新常态。所谓“政治新常态”就是区别于以往、焕然一新并且将在较长一段时间保持的政治生态、政治氛围。“新”在于新加坡舆论对人民行动党的批评有所增加,新加坡反对党实力和影响力都在扩大,新加坡公民的公民意识和民主诉求与日俱增,不再满足于经济增长。“建设性政治”的形成背景主要分为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一方面,其在国际上受到亚洲民主转型纷乱的影响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另一方面,新加坡国内则是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三方面催生了“建设性政治”:一是新常态以来人民行动党自身面临多方挑战,二是新加坡国民的诉求开始发生转变,三是移植于英国的政治文化和来自于东方的儒家文化的相互融合的影响。“建设性政治”的参与主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作为引导者的人民行动党,引导着公民社会、决策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发展。作为鞭策者的反对党阵营,通过产生作用、转变角色和达成共识来参与到“建设性政治”之中。作为参与者的新加坡国民,通过主动参与政治活动和壮大政治力量,也在“建设性政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建设性政治”的表�

关 键 词: 新加坡 建设性政治 新常态 政治生态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陈玉新
作者 王大威
作者 余彬
作者 周宣丰
作者 邵镔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