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及氧代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细胞毒性

中文会议: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日期: 2017-09-06

会议地点: 中国台湾台中

主办单位: 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台湾气胶研究学会

出版日期: 2017-08-31

作  者: ;

机构地区: 西安交通大学

出  处: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

摘  要: 本研究选取位于中国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和衡水四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冬季重污染时期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连续观测。对得到的PM2.5样品进行了有机物分析,从而得到其中多环芳烃(PAHs)和氧代多环芳烃(OPAH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人肺细胞(A549)进行颗粒物染毒,得到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肺部细胞的毒性。石家庄和衡水作为工业发达地区,其PAHs和OPAHs的总浓度都要高于北京和天津,其中蒽(BaA)、(CHR)和1,8-萘浓度最高。细胞在染毒PM2.5后,其细胞存活率随着PM2.5浓度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而NO的产生则随着PM2.5浓度的升高同时呈升高趋势。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同样在A549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时呈现更高的表现水平,并且在雾霾天与非雾霾天呈现相似趋势。研究结果表明,PAHs和OPAHs与细胞损伤和其诱导发生的前炎症反应和炎症反应有潜在关系。其中,苯并蒽-7,12-二酮(benzo(a)anthracene-7,12-dione)与NO的产生有较高的相关性,二苯并[a,h]蒽(dibenz(a,h)anthracene)和1,4-屈萘酮(1,4-chrysenequinone)与TNF-α的产生相关,1-萘甲醛(1-naphthaldehyde)与IL-6的产生则有明显的相关性。此研究在传统的空气质量评价和化学组分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化学组分引起的毒性效应进行的研究,为进一步的PM2.5和相关组分的毒性效应提供了新视野。

关 键 词: 细颗粒物 多环芳烃 氧代多环芳烃 细胞毒性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李文彬
作者 林国存
作者 王琼
作者 宋志芳
作者 杨美珠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白云学院外语系
机构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机构 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