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记忆之场与地方认同——以佛山“通济桥”为例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出  处: 《民族艺术》 2018年第1期66-74,共9页

摘  要: 记忆之场是不同时期社会记忆叠加的产物,其记忆框架由特定的空间所设定和更新;记忆之场的文化叙事和地方民俗人传承,具有创造和流传文化的功能,因而储存、发展了文化记忆,强化了地方认同。以佛山通济桥为例,其历代修造传达了不同时期佛山社会记忆的自我形象;通济桥与周边社区结构关系的不断调整,设定并更新着当地人群体记忆的框架;精英和民间两个层面的通济桥文学叙事,塑造了人们对于地方的文化记忆。“行通济”民俗,实质是借助通济桥这一记忆之场,将停留在文化遗迹和语言文本中的社会记忆引入公共节日和仪式之中,凝聚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并作为一种地方传统延续下来。通济桥和“行通济”的故事提示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存在的空间本质上是一个叠加的“记忆之场”,只有尽可能回到与地方社会相关的文化网络中,从历史、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中理解并保护它们,才能真正推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

关 键 词: 记忆之场 社会记忆 地方认同 通济桥 行通济

分 类 号: [X321.2]

领  域: []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对象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