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 处: 《学术研究》 2015年第8期1-9,共9页
摘 要: 回顾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史,僧肇及其心仪之般若学,以“缘起”说“空”,必使“空”与“有”都处于一种对待关系中。以至“空”为“不真空”,“有”亦非“真有”,在践行上难有落脚处。及来到禅宗顿教.借得了“道”的本体论,直指“道体”为不依赖于“缘起有”之“真空”、“真无”;此“真空”、“真无”之“体”既不先行地预定什么、给定什么,则依自然一本然行事便具正当性;未经理性分别筛选过(不动心起念)的见闻觉知及见闻觉知直接感受的生命存在与生活世界才是最自然、最本然的,也即是最本真的。因之,回归到现世当下的生命存在与生活世界便具终极追求的意义。这是由“真空”成全“妙有”.由“妙有”证得“真空”。如来藏学所谓“真空妙有”说.至禅宗顿教才得以圆成。
分 类 号: [B946.5 B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