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非农集体经济及其“社会性”建构

作  者: (蓝宇蕴); (董磊明); (郭俊霞);

机构地区: 不详

出  处: 《中国社会科学》 2017年第8期131-147,共17页

摘  要: 乡村社会作为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重要一维,其变迁模式及治理方式的转变势必影响中国社会变迁与治理的整体走向及成效。面对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乡村社会在顺应时代、谋求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从经济与社会文化角度深入探讨乡村社会变迁与治理中的难题与出路,意义重大。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蓝宇蕴指出,伴随农村集体经济的非农转型,不少村社或“村改居”集体组织施行了社区股份制的集体经济改革,建构起以市场化为目标诉求的集体经济体制。这一改革虽然促进了集体经济的资本化与规模化运作,但大多并未真正完成市场化转轨,也并未解决或缓解诸如“集体性”趋于消解的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社区股份制改革忽视了非农集体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事实,进而忽略了维系该经济本性所需的“社会性”之重要。关注非农集体经济“社会性”的流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性”培育与建构,是非农集体经济摆脱困境与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董磊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郭俊霞认为,面子作为一种“社区性货币”,既体现着个体之间的互惠关系,具有“人情”的意味,又具有社会评价、声望与地位的意涵;它是作为社会人的个体赖以立足并与人交往的社会性价值标准,也是社会性价值实现后所产生的效能感和社会评价。在个体具有身份归属的社区中,面子通过正向褒誉机制和负向排斥机制来实现社会控制,形塑村庄社会秩序。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人们身份归属的不同,面子观也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在中国农村的急剧转型中,农民的面子观急速嬗变,村庄社会秩序的维系机制�

关 键 词: 农村集体经济 乡村社会变迁 治理方式 社会性 经济社会转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社区股份制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作者

作者 王肖莲
作者 吴俊
作者 刘恋
作者 梁奥
作者 耿静超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机构 广东金融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深圳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秋实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伟导
作者 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