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

导  师: 冯宪光

学科专业: E0101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

摘  要: 从1895年标志着电影诞生的《火车进站》的放映开始算起,电影已经走过了110余年的历史。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电影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电影理论界直到阿尔都塞后才开始对电影进行意识形态批评,但此后大多数电影理论与批评都会从不同角度和维面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不是把电影视为政治工具就是视作精英艺术,类型电影迟迟发展不起来,在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具体关联度上我们也一直有着程度不一的模糊认识。因此本文试图正本清源,对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同时结合中外类型电影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求在两者的深层关系中找出一些相对稳定而又有规律性的东西。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当下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电影文化现状的前提下,为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困境提供大致的解决方向与路径。<br>   本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五章。导论部分首先指出对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的缘起和意义,随后对该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介绍,最后说明了本文的思路和突破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正名。<br>   第一章“类型电影:理论与批评”。“类型”的概念来自于文艺理论,类型电影和其它艺术形态一样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分类。在借鉴、引用不同理论家对类型电影下的定义后,笔者尝试对其进行界定,并阐述它的程式性、定型化人物、叙事结构及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征。随后结合好莱坞片厂制说明类型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发展和成熟的必然结果,完整系统的电影工业体系和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是类型电影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批评方面,巴赞和特吕弗等人首先用作者论对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类型电影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批评,推动了“新好莱坞”时期类型电影走上两种或多种类型混用、兼容、拼贴的多元化道路。1968年的“五月风暴”后,在电影批评上有一个明显的方向性嬗变:从作者论转向意识形态批评。<br>   第二章“意识形态的现代性之维”。本章首先辨析和梳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发展、流变过程。作为特拉西“观念学”的意识形态是中性的、描述性的,而拿破仑对意识形态的使用则是贬斥性的、否定性的。后来马克思全面发展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其早、中期基本上是在否定意义上来使用这个概念,后期则基本上是在描述性意义上使用该概念,这两种用法都被不同的学者发扬光大并沿用至今。具体说来,二、三十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葛兰西及列宁、曼海姆等总体上持前一种立场,而五、六十年代西方的“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基本上使用后一种意义。作为现代性的启蒙话语,意识形态既分享了现代性的所有光荣与梦想,如启蒙、理性、科学、进步、民主等,同时也分担了现代性的所有局限与不足,如普遍主义、理性主义、本质主义,进步主义等。综合各方面的理论,笔者认为:“意识形态是指能有效地支持、服务和维护某种权力结构的象征形式。”并分析了其结构性和社会性、权利性和利益性、常识性和无意识性等三方面的特征。<br>   第三章“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这是本文的核心章节。本章首先强调艺术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意识形态的,类型电影则承载着更多的意识形态内涵。类型电影是成年人的童话,但内中却潜藏着一个神话般的意识形态内核,即一个特定社会的社会情感、大众心理愿望、主流价值观、道德信念、社会信仰等等。在内容上,类型电影以文化和反文化(就是意识形态与反意识形态)的二元性策略来隐藏其意识形态目的,在形式上,类型电影是以“意识形态腹语术”或“意识形态的缝合体系”实现观念隐身,从而使观众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出色地将表面的娱乐与深层的意识形态、直接的商品消费与间接的价值诉求融会在一起,使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即“美国精神”巧妙地隐含在电影语言的叙事、修辞策略与影像呈现之中,从而完美地实现了市场和宣传的统一、艺术和教化的和谐、“表述”和效果的一致。<br>   第四章“中国类型电影发展与意识形态”。本文根据文化受众的接受心理与争美机制,把审美文化分为化感文化、美感文化和快感文化,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电影的三分天下:政治电影,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中国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症状表现为电影影像与生活语境的分裂、主旋律电影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罅隙以及武侠精神与现代理念的悖离。本文所提出的解决方向和路径就是要进行意识形态的结构性建构:从社会体制来看,历史主导者应该积极建构民族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使不同阶级、阶层、性别、种族的价值观念能在同一社会语境和文化平台上形成良性的交往、对话与互动。这样,意识形态才能发挥解决危机、弥补缺憾、稳固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之作用;对我们的电影管理部门来说,应该适当放宽电影许可制度、放开电影审查制度,逐步建立电影分级制,为类型电影生产与发展营造一个尽可能宽松的文化机制;从导演的层面来看,应该调整艺术电影观念,学习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制作理念,真正实现类型电影的娱乐价值、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融合,积极发展主流形态的类型电影并最终诞生中国类型电影的“范式文本”。<br>   第五章“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举隅”。该章主要就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类型影片007系列和电影《色戒》进行具体的意识形态批评。论文首先描述了007电影中的类型规范与意识形态,然后以其中的男权思想、中国形象的演变以及中国文化符号的呈现等进行了具体的实例性分析,最后是关于电影《色戒》的叙事伦理分析。<br>   结语部分就电影的三大属性——商业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进行了总结比较,指出国产电影的困境与危机背后其实是意识形态的困境与“合法性”的危机。历史主导者应该积极缝合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和罅隙,顺应普世价值,合理解决“合法性”危机,给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环境。<br>   本文试图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第一,在仔细梳理意识形态概念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探讨意识形态的现代性特征,分析其结构性和社会性、权利性和利益性、常识性和无意识性等三方面的特征,突破和矫正了以往局限于真实/虚假、真理/谬误的意识形态认识桎梏;第二,在概述类型电影的发生、发展和批评的基础上,在理论上初步提出类型电影中意识形态之两层面及其意识形态策略,在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特性方面研究与探讨得更为深入、具体;第三,在准确认识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语境前提下,指出中国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困境和具体症状,并从社会体制、电影管理机制和导演观念三层面指明中国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构建之方向与路径。

关 键 词: 类型电影 意识形态批评 审美文化 导演观念 社会体制

分 类 号: [J905]

领  域: [艺术]

相关作者

作者 张历君
作者 何蔚荣
作者 王卓祺
作者 龙柏林
作者 陈红心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宁
作者 贾华
作者 谭昕
作者 彭朝林
作者 王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