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中苏关系中的民俗参与及其与国民政府的互动关系(1941-1946年)

导  师: 左双文

学科专业: F0107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中苏关系是一个重要而又艰巨的研究课题,也是最吸引各国学者的研究领域之一,20世纪40年代的中苏关系尤甚,它不但决定了中国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走向,还深刻影响了同时期的其它中外关系,以及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共决战、50年代之后的中苏关系。而其中民众的参与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随着中国民众自强和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此期间的中外关系比以往更强烈地渗透着民众积极参与的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外交决策,中苏关系也不例外。但以往的研究似乎对民众因素的关注不多,故本论文尝试对此略作探讨。<br>  1941年中国处于抗战艰难时期,4月13日,一直积极援华的苏联突然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激起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纷纷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民众舆论配合下,中国国民政府经交涉,弄清了苏联签约的真实意图和以后的对华政策,从而确定了对苏的外交政策,使抗战时期中苏关系得以维持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抗战的顺利进行。1945年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苏联对日宣战,迅速进入中国东北并击败盘据东北多年的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苏军在驻扎中国东北期间,却做出一些令人遗憾的行为,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在与苏交收东北问题上的交涉又屡屡受阻,终于激起中国民众对苏的怨恨,于1946年春举行了大规模的反苏运动,引起英、美等国的关注,最终在中国民众和英、美等国家的压力下,迫使苏军撤出除旅大地区外的东北全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后中苏关系的走向。

关 键 词: 外交史 民俗参与 国民政府 互动机制 中国 苏联

分 类 号: [D829.512]

领  域: [政治法律] [政治法律]

相关作者

作者 饶品良
作者 张保玉
作者 曾荣
作者 姜清波
作者 马五海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康秋实
作者 廖伟导
作者 廖芳
作者 张万坤
作者 张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