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中美产品责任法之比较

导  师: 钟明霞

学科专业: C0109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深圳大学

摘  要: 我国《产品质量法》将产品定义为“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该规定似乎过于简单。美国产品责任法中所指的产品涵义十分广泛,几乎任何经过工业处理的东西,包括所有有形物,不论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工业的还是农业的,加工过的还是非加工过的,凡涉及任何可销售、可移动或可使用的制成品,只要由于使用它或通过它引起了伤害,都可视为发生责任的“产品”。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将产品缺陷标准确定为“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与“产品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构成确定产品缺陷的双重标准,且没有明确规定缺陷产品的种类。美国《侵权法重述》(第2版)402条A项的界定:“不合理危险的缺陷状态”,缺陷产品划分为:制造缺陷、设计缺陷和指示缺陷。美国产品责任制度归责原则经历了绝对的合同责任、过失责任、担保责任以及严格责任,现在确立了严格责任原则。我国的《民法通则》和《产品责量法》都没有确立严格责任原则,但总体来说我国采取的是契约担保责任、过失责任(包括过错推定责任)相互衔接和相互补充的混合归责模式。我国对损害赔偿采用的是补偿性原则,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严格限制,但是美国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占赔偿总额的大部分,可独立请求惩罚性赔偿。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产品生产和销售日益国际化,涉外产品责任案件大量发生,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品责任制度。笔者认为应将初级产品、血液制品和通用软件列入产品之列,将缺陷产品的标准确定为“不合理危险”,明确规定我国严格责任原则,对免责抗辩事由统一、科学立法。重点谈到我国应确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故意侵犯他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不法行为,应适用惩罚性赔偿,但不宜规定赔偿限额。

关 键 词: 产品责任法 损害赔偿制度 立法完善 中国 美国

分 类 号: [D923.8 D971.23]

领  域: [政治法律] [政治法律] [政治法律]

相关作者

作者 吴丹红
作者 赵湘英
作者 杜国明
作者 柳叶
作者 曾庆金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康秋实
作者 廖伟导
作者 廖芳
作者 张万坤
作者 张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