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郑永廷
学科专业: C05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文化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德育与文化的渗透融合,是德育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研究德育,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从理论的角度和实践的需要上把握,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建立研究平台,才能真正理解德育的意蕴。德育文化既是一个理论性课题,又是一个实践性课题。<br> 德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夜校、培训班、农讲所等形式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提高了他们的思想层次,使之成为革命的志愿者,使无数自发的农民转变成了自觉的革命战士。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这是我党历史经验的总结。<br>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面对更加开放、更加复杂、更加多变的社会,学生的思想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社会结构、劳动形态、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具体的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经济全球化给德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br> 在价值观相互交锋、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市场各主体的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背景下,要想发挥德育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就必须立足于当下的文化现实,按照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构建现代德育理论体系,凸现其积极作用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这种力量正是德育文化的时代性特征。<br> 德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规范教育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专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文化就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社会的观念形态。文化归结为人类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德育是一种文化。文化的流变制约着德育发展的历程。<br> 德育文化,是综合利用文化资源,特别是精神文化,运用文化方式,进行自觉育德、自主育人的文化。<br> 德育的文化资源主要指能够被德育综合地利用的现有的文化成果,现有的文化内容,特别是科技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成果。德育文化利用科技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利用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制度文化培育学生的法纪观念等,其中德育文化主要的表现为精神文化。<br> 德育文化方式就是指德育文化传承方式,德育文化感染熏陶方式,德育文化的辐射、渗透方式,德育文化的自觉创造方式。德育文化的本质就是自觉育德、自主育人。德育文化的特征就是德育文化的生本特征、德育文化的渗透性特征、德育文化的人文特征、德育文化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特征。<br> 社会主义德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德育文化建设,正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挑战,经济全球化发展扩大德育的文化视域,多元文化交汇需要德育进行文化比较与选择,科技发展促进德育科技文化含量提高,网络开辟了德育的虚拟文化空间,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催生了德育的文化诉求,这就需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开辟德育文化建设的新天地,创造新经验。<br> 德育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与性质。德育文化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是德育文化的一般功能;德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德育文化的本质属性。德育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状态的反映,具有与该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求相联系的社会性质。德育文化的社会性质主要表现在德育文化的阶级性和思想性、方向性和价值性、现代性和传统性上。<br> 中国的德育文化是昨天德育文化的一种继承,这种继承不是全盘照搬,而是继承中创新、继承中超越,超越中的继承。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时代文化的发展,都是从文化传播开始的,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整合,在经过离析的过程,文化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超越。<br> 德育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它充分地应用了科技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是意识形态)、制度文化,培育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纪观念等,因而它是一种自觉育德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自觉育智的文化,即在育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智力。德育的目的是育德,智育的目的是育智,在德育文化中它们相互渗透,实现着德育和智育的发展平衡,实现着自主育人。<br> 德育文化的国度性与国际性,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文化的建设之中。德育文化的国度性,就是指在一定国家范围内的德育文化,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即主要地表现为德育文化的民族性。德育文化的国际性是指德育文化的世界性,全球性。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文化的演变与分化,成为了全球化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感性标志,而其内在矛盾,也是全球化所造成的中国问题的内在矛盾的文化反映。如何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同时,找到德育文化的民族性、国度性理由,这已是无可回避的了。<br> 人离不开环境,环境也离不开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首先必须在社会中生存,才能在环境中发展。人只有适应环境,方能改造环境,创建环境和优化环境。人类就是一个适应环境、创建环境和优化环境的过程。文化使人类告别蒙昧,环境使人类经受磨练,德育使人类有了目的。德育文化建设,是人类主动适应环境,优化生存空间的创举,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德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选择、优化与创造的过程。<br> 学校一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德育文化环境,就体现为一种个性,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校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在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校风学风的统领下,有生气和创意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进而创造出既属于自己,又贡献社会的精神产品。学校德育文化环境,不是自发地形成的,而是人为地创设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还必须对德育文化环境进行优化,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从灵魂深处都得到净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同频共振。<br>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德育文化,提高德育文化的层次,扩大德育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德育文化。
分 类 号: [D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