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古汉语动补结构成因研究

导  师: 唐钰明

学科专业: E0103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上古汉语动补结构的成因问题,是汉语史研究中最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之一,诸说纷呈,蔚为大观。近十几年来,这个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同时仍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囿于论者所见材料范围的狭小,以致对某些重要事实的描写有所忽略,更在于观察问题视角的偏狭和理论解释方法的欠缺。本文试图在材料利用、事实描写和理论解释三方面,对古汉语动补结构成因的研究有所推进。<br>  本文首先对现有的关于动补结构起源问题研究概况进行述评,利用大量的和新的材料对有关动补结构起源的“连动说”、“兼语说”、“使动说”作了重新梳理,指出其优劣,特别是研究思路、方法上的不足,以便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br>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br>  1.本文作者深刻认识到,像动补结构成因这样一个研究队伍庞大、研究水平很高的课题,如果没有新材料是难以取得进展的,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始终注意利用最新近的语料,如出土文献资料《马王堆汉墓帛书》、《居延汉简》,这两种资料或者基本不曾用过,或者未能全面地利用,而这些最接近口语的作品却有大量可资说明动补结构起源的例子;注意利用传世文献口语化的资料,如佛经、历代方技类著作如《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注意利用“时差资料”,以发现语言的历时差异,如汉唐经师的经传注疏、《唐律疏议》等。本课题研究,利用了大型电子文献检索工具,对上古至现当代文献进行了大规模检索与统计,文献量最大时达3000余部,以使本研究的各个结论建立在大量的资料基础之上。<br>  2.本文提出了用于汉语史的动补结构定义及判断标准,列举了依据这个标准而检索到的先秦两汉动补结构的若干实例,同时也对学界目前提出过的一些例子重加鉴别。对动补结构的定义提出“语义差”理论,即:上字的动作性强于下字,从左至右,语义的虚实必须有一个落差,这个落差典型地表现为“V(O)令C”式,可以此检验动补结构VC式;另外,还规定古今关于动补结构的定义必须统一。在判断古代动补结构时,尽量采用严格的标准,以排除似是而非的例子。<br>  3.本文讨论了致使句(“使/令”字式)发展历程及句型特点,从而得到的结论是:“令”字并不是一个介词,而是一个特殊的表致使义的动词,“使/令”字及其后续成分是动·结关系。<br>  4.还发现了一个语言事实:上古至当代汉语始终存在动补结构与状中式、“隔开式”、双补语结构、“使/令”字式并存的情况。这说明动补结构与“隔开式”、“使/令”字式并没有渊源关系。本文利用“焦点”理论对这种事实作了解读:古代汉语存在一种“焦点信息提取式”,即:将句中某个成分提取出来,置于句末,以使该信息得到强调。动补结构(粘合式)带宾语时,补语被提取出来置于句末,就形成了“隔开式”;“VO使/令C”式往往晚于相应的同素的动补结构,它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隔开式”,以便使补语始终处于句末、焦点信息得到强调;“VO使/令C”式后世被重动句取代,这两种结构在时间序列上大体互补;双补语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消失,它实际上是通过复制出另一个同义补语的形式,让补语处于句末以保证焦点信息得以强调。<br>  5.讨论了“使动用法”问题,以及它与动补结构起源的关系。认为,“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一个教学语法、词义解释的概念。“使动”现象的实质是:性质状态动词带宾语。它直接催生了最早的动补结构(动结式)。其具体过程是:远古至先秦汉语行为动作动词与性质状态(结果)动词往往合而为一,如治、售、救、沉,及物性较强,可以带宾语。后来,这种动词的动作性减弱、形容词性增强,动词的及物性也就减弱,但它们后边的宾语位置却不变,这样为了符合因果关系律或动·结语义模式,在结果动词的前边形成一个空格:[Vφ]+结果动词+宾语。由于语言中各种因素的影响,“[Vφ]+结果动词+宾语”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空格被激活,话题动词逐渐后移,进入空格,或者由大脑词库中提取一个动词,填补空格,这样,语言中的动补结构就形成了。上古早期的动补结构上字之所以大多是他动词,就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解释。

关 键 词: 上古汉语 动补结构 判定标准 语法分析

分 类 号: [H141]

领  域: [语言文字]

相关作者

作者 胡伟
作者 陈晓艳
作者 唐一萍
作者 黄燕璇
作者 陈梅双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
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彭川
作者 彭晓春
作者 徐云扬
作者 成海涛
作者 曾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