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作为政治美德的同情——卢梭的同情论及其扩展研究

导  师: 肖滨

学科专业: C0201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同情,是看到或想象他人的不幸经历或处境时,由于感同身受而引起的难过情感。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情感与理性之争,使同情以一种道德情感的姿态进入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视界,成为为政治合法性提供辩护的重要依据。现代政治需要何种同情?是探讨同情与现代政治之关联性的核心问题。现代政治必定需要一种作为政治美德的同情。作为政治美德的同情,不是一种专断的、滥发的同情,而是一种超越本能冲动、合乎理智的同情。<br>  启蒙运动年代的卢梭,是将同情引入现代政治的典范人物。用阿伦特的话说,卢梭的“同情”缔造了除美国革命外的一切现代革命。可见卢梭的同情论在现代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卢梭从反对“启蒙理性”出发,主张以情感来为人们进行启蒙。在“启蒙同情”的脉络中,同情从源于自然的情感本能,发展为适应于社会的个人意志,再上升到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公共意志,从而成为一种政治美德。一种广义上的理性精神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为了不违背道德诉求与自由意志的立场,卢梭只允许以理性约束自爱本能、以理性来引导容易产生偏见的个人意志,却从没有提出以理性来约束同情、以理性来规范公意。这样,当同情成为公共意志时,还不足以成为一种政治美德。同情必须从公共意志坐实为政治中的道德规则,才是其作为一种政治美德的完整体现。在政治中形成一种同情的规则,无非就是要强调:现代政治不仅应当以道德来为合法性提供辩护、政治设计中应重视人性因素,而且应当由一套合乎理性的规则来指引政治领域中的各种动机、规范各种政治行为。<br>  想象力是形成同情美德的动力;具备关于人类境况的知识是形成同情美德的前提。在政治中确立同情的�

关 键 词: 政治美德 同情论 想象力 卢梭

领  域: [政治法律]

相关作者

作者 刘琬
作者 韩红
作者 李翠丽
作者 李方阳
作者 钟斌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康秋实
作者 廖伟导
作者 廖芳
作者 张万坤
作者 张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