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关晓红
学科专业: F0107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晚清咸同之际,捐纳、保举失范,杂途入仕官员日增。职官额缺有限使候补官员大量壅积,导致仕途壅塞、吏治败坏。与此同时,清廷应变局急需洋务、实业类人才,科举出身的官员亦难适用。为整饬吏治,快速培养具备新知识的人才以济时需,对已仕的候补官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的课吏势在必行。<br> 晚清广东既是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等战乱与事变发生之地,亦是全国洋务交涉及富强实业重镇,各项事务需才孔亟。但广东官场受候补官员壅积之累,风气败坏,人才鲜出。为用人行政所需,广东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相应的课吏措施,先后建立月课考试制度、创办广东洋务课吏局、开设广东课吏馆,以甄别、培训候补官员,培植吏材。<br> 广东候补官员的月课考试制度,初建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有严格规章可依,由督抚亲自监考,是当时考核人数众多候补官员的有效措施,考核内容多为传统政务常识;戊戌年间,广东因洋务交涉繁难,为应对交涉、培养洋务交涉人才,又创办了广东洋务课吏局,其在培训内容的更新及课吏模式的探索方面,为培训候补官员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庚子之乱后,广东依据上谕要求而正式开设课吏馆,其创设及运作与督抚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设置紧扣广东实情,在广东当地产生一定的影响。<br> 晚清广东对于候补官员的三次课吏设置,新旧递嬗,联系密切,其清晰的继承、发展的脉络贯穿于其中。虽然该时期广东的课吏举措的变化,始终受督抚同城的掣肘以及财政困难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但总的说来,这些课吏举措不仅先后在整饬广东候补官场,培养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为全国的课吏举措提供过经验和借鉴。
分 类 号: [D6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