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修补官员与晚清广东的课吏(1864-1906)

导  师: 关晓红

学科专业: F0107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晚清咸同之际,捐纳、保举失范,杂途入仕官员日增。职官额缺有限使候补官员大量壅积,导致仕途壅塞、吏治败坏。与此同时,清廷应变局急需洋务、实业类人才,科举出身的官员亦难适用。为整饬吏治,快速培养具备新知识的人才以济时需,对已仕的候补官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的课吏势在必行。<br>  晚清广东既是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等战乱与事变发生之地,亦是全国洋务交涉及富强实业重镇,各项事务需才孔亟。但广东官场受候补官员壅积之累,风气败坏,人才鲜出。为用人行政所需,广东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相应的课吏措施,先后建立月课考试制度、创办广东洋务课吏局、开设广东课吏馆,以甄别、培训候补官员,培植吏材。<br>  广东候补官员的月课考试制度,初建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有严格规章可依,由督抚亲自监考,是当时考核人数众多候补官员的有效措施,考核内容多为传统政务常识;戊戌年间,广东因洋务交涉繁难,为应对交涉、培养洋务交涉人才,又创办了广东洋务课吏局,其在培训内容的更新及课吏模式的探索方面,为培训候补官员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庚子之乱后,广东依据上谕要求而正式开设课吏馆,其创设及运作与督抚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设置紧扣广东实情,在广东当地产生一定的影响。<br>  晚清广东对于候补官员的三次课吏设置,新旧递嬗,联系密切,其清晰的继承、发展的脉络贯穿于其中。虽然该时期广东的课吏举措的变化,始终受督抚同城的掣肘以及财政困难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但总的说来,这些课吏举措不仅先后在整饬广东候补官场,培养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为全国的课吏举措提供过经验和借鉴。

关 键 词: 清朝晚期 候补官员 课吏制度 人才培养

分 类 号: [D691.4]

领  域: [政治法律] [政治法律]

相关作者

作者 周国平
作者 马占军
作者 王一娜
作者 杨敬宇
作者 陈天祥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康秋实
作者 廖伟导
作者 廖芳
作者 张万坤
作者 张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