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民国教育界(1919-1928)

导  师: 桑兵

学科专业: F0107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中央权力衰微,社会势力相应增长。沿袭清季的格局,教育部本来掌控的教育经费相当有限,权力难以延伸到全国教育的各个领域。掌管教育经费绝大部分的各省教育界大权在握,变成各种政治势力争相联络甚至讨好的对象。在此情形下,教育界的上层人物希望全国教育界联合起来,用一个声音对外说话,不仅改进发展教育事业,而且形成监督政府的强大力量,对教育乃至各种政治社会事务进行有力干预。作为这一特殊背景的产物,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兴衰,既是教育界内部统一程度的表征,也反映了教育界对政府、社会影响力的强弱。由此可以透视1920年代中国政治、社会权力关系的复杂格局以及教育界内部派系纷乱的情形。<br>  中华教育改进社处处以中国教育界代表自居,强势推动教育改革,参与社会事务,与政府、其他教育团体发生种种联系。该社对内制定国家教育政策,提交宪法草案教育专章,提倡平民教育运动,力争各国将退还庚子赔款由教育界支配和管理,对外参加世界教育会议,宣扬中国教育成绩,进行教育外交。为此,既要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又需对其进行监督,双方时有争斗。中华教育改进社小心处理与其他教育团体的关系,协调教育界在庚款退还与使用、教育宗旨等问题的立场,以便在对内对外事务上形成教育界的一致意见。中华教育改进社内部派系成分复杂,成员的政治立场观点各异,在诸如学制改革、收回教育权、教育方针等方面存在分歧。因此之故,中华教育改进社即使在具备全国性影响力的几年间也时常处于各种风潮之中。置于社会联系的整体脉络重新审视中华教育改进社,可见该社时常介入政治纷争、外交决策和社会改革,其活动与影响不局限于教育领域,绝非一纯然教育团体。<br>  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后,曾试图掌控一批教育学术机构,积极介入河南教育厅长人事变革、参与清华学校停派女生留美事件和董事会改革,后来又被卷入东南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易长风潮。背后的因缘,是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大学等几股力量试图以该社为媒介,伸张势力至于整个教育界,因而与其他教育团体发生利益冲突。南京政府建立后,打击各省教育会和教育界各派系,收回教育行政权力,挤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等民间教育团体的活动空间。随着江苏省教育会的倒台,以及中华教育改进社一批有留美攻读教育背景的成员陆续掌握南京政府各级教育行政岗位,可以直接施行其教育理想和政策,不必再借用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招牌来号令全国教育界,该社逐步趋于衰微。

关 键 词: 民国时期 教育团体 机构设置 利益冲突 派系斗争

分 类 号: [G529]

领  域: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何树远
作者 孙广勇
作者 许果
作者 贺江枫
作者 董志强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燕萍
作者 廖荆梅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