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与发展

导  师: 唐钰明

学科专业: E0103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个体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中最为重要最具特色的小类,具有类型学意义。以往的研究偏重于现代汉语平面或者某个历史时期的断代研究,从上至下(殷商卜辞——现代汉语)历时的系统的研究还没有见到。<br>  探讨汉语个体量词系统何时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如何是研究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主要选取“系统研究”、“个案研究”、“专题研究”三个角度考察个体量词的发展变化。<br>  关于“系统研究”,先确定了可以代表汉语个体量词系统的常用、次常用个体量词105个,然后确定每个个体量词出现的时代,给这105个个体量词分出时代层次,并考察了各个时代个体量词在系统分工、使用频率、数量结构的位置、构形法、构词法、虚化程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结论是汉语个体量词系统萌芽于先秦,经过两汉和六朝时期的快速发展,到晚唐、五代时期个体量词系统趋于成熟,宋、元时期则完全成熟了,明代以后则发展缓慢,进入局部调整期。这个结论可以纠正以往断代研究之不足,比如,刘世儒(1965)认为名量词系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学界的通说,现在看来还需要修正。<br>  关于“个案研究”,选取了“口”、“头”、“只”、“条”、“张”等5个汉语常用的个体量词,对它们的来源、发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考察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以及方言中的消亡与保留情况。其中涉及到了个体量词“虚化”、“类化”、“泛化”以及认知规律在个体量词研究中的作用等理论问题。<br>  关于“专题研究”,讨论了数量表达式的历时发展情况,描写了“数名”、“名数”之间从不用个体量词到必须使用个体量词、从“数量”结构后置到前置的发展过程。对“数量名”结构的来源作了探讨,认为“类推说”值得商榷,是“移位”和“插入”的共同作用成就了“数量名”格式的优势地位。专题讨论了个体量词重叠形式的发展,纠正了“(一)A(—)A—(一)AA—AA”的错误发展观,给出了“AA一(一)AA—(一)A(—)A”的发展序列,指出了这一发展序列的存在明显的时代层次,并对各种重叠格式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及其发展作了探讨。专题讨论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在编纂个体量词方面存在的阙失。<br>  在个体量词理论研究方面,探讨了个体量词的定义和性质,认为个体量词的本质不表量只有类别或者范畴意义。从性质功能、语法意义、语法特征等方面尝试将“个体量词”同“集体量词”、“临时量词”和“准量词”区分开来,并总结了八种判定个体量词的方法。另外,还对个体量词研究中出现的具体考证问题作清理,比如纠正了《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因考证失实、语料使用不当等原因,错误地判断了个体量词产生年代的情况共16例,等等。

关 键 词: 汉语 个体量词 功能分析 语法特征

分 类 号: [H146.2]

领  域: [语言文字]

相关作者

作者 张余萍
作者 陈波先
作者 郑庆君
作者 刘会英
作者 陈树坤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彭川
作者 彭晓春
作者 徐云扬
作者 成海涛
作者 曾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