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多义副词“就”的二语习得研究

导  师: 周小兵

学科专业: E0102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现代汉语副词“就”表义多样,用法复杂。结合已有研究,本文将“就”的表义分为七类:就1表前后相承或紧承;就2表承接上文引出结论或结果;就3表说话人认为时间短或动作很快发生;就4表说话人认为时间早;就5表说话人认为数量少;就6表限定,相当于“只(有)”;就7表肯定或强调语气。其中,就1、就2在句法上连接两个谓词短语或小句,在更高层面上可以统一为“就”表前后相承;就3、就4、就5、就6、就7用于只有一个谓词(短语)的单句之中,表达说话人对时间、数量、命题、情景等的主观评价,在更高层面上可以统一为“就”表主观评注。<br>  本族语中,“就”的七类表义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为:就2>就1>就7>就3>就4>就6>就5(“>”表“高于”)。其中约60%的“就”连接两个谓词短语或小句,约40%的“就”用于只有一个谓词(短语)的单句之中表主观评价。二语中,“就”的七类表义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为:就2>就1>就3>就7>就4>就6>就5(“>”表“高于”)。其中约77%的“就”连接两个谓词短语或小句,约23%的“就”用于只有一个谓词(短语)的单句之中表主观评价。本族语和二语中“就”的七类表义的使用频率排序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二语学习者较本族人更多地使用“就”来连接谓词短语或小句(77% vs60%),较本族人更少地使用“就”来表达主观评注(23% vs40%)。<br>  二语习得中“就”的七类表义的初现顺序为:就1、就2>就3、就4、就5>就6、就7(“>”表“早于”)。“就”的七类表义的习得顺序为:就1、就2>就3、就4>就5、就6>就7(“>”表“早于”)。结合初现顺序及习得顺序,多义副词“就”的习得发展过程可描述为四个阶段:阶段Ⅰ——就1、就2初现并成功习得;阶段Ⅱ—就3、就4、就5初现,就3、就4成功习得;阶段Ⅲ——就6、就7初现,就5、就6成功习得;阶段Ⅳ——就7成功习得。<br>  对比副词“就”的二语习得和汉族儿童习得,总体看都是表前后相承、表时间的“就”先习得,表限定、表语气的“就”后习得,但是二语学习者的习得阶段性特征较汉族儿童突出。从习得先后与使用频率看,二语学习者和汉族儿童表现出共同特点:最先习得的用法使用频率也最高,靠后习得的用法使用频率则比较低。<br>  对比副词“就”的历时发展顺序与二语习得顺序,既有相似,也有相异。相似处为,“就”的主观化程度低的用法,在历时发展中出现得早,二语习得也相对早一些;“就”的主观化程度高的用法,在历时发展中出现得晚,二语习得也相对晚一些。相异处为,“就”表前后相承和前后紧承的用法在历时发展中有先后之分,但二语学习者基本同步习得;“就”表肯定或强调语气的用法在历史上的使用时间要早于“就”表限定的用法,但二者的二语习得顺序相反。相似是因为历时发展和习得均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相异则主要因为影响二语习得顺序的因素并不单一,除了学习者的认知外,还有如教材中的出现频率,各用法的使用难度等。<br>  二语中,副词“就”表前后相承的用法(即就1、就2)的使用频率最高。对就1、就2的主要句式的习得研究表明,学习者习得“就”与别的关联词搭配使用的句式要明显好于习得“就”单独使用的句式,但是“就”单独使用的句子远近多于它与关联词搭配使用的句子(前者约为后者的三倍)。中一阶段是“就”表前后相承的各句式的习得转折点:中一之前习得表现出一致性特点——都随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中一之后,习得一致性特点打破,习得表现出变化差异。<br>  从偏误看,“就”表前后相承的用法的偏误也最为突出:误代、错位、误加等偏误虽比例不大(三者合占“就”表前后相承时的全部偏误的27%),但具有典型性:漏用和滥用是主要问题所在(合占“就”表前后相承时的全部偏误的73%)。从水平阶段看,初、中级阶段是偏误的高发期,并且不同句式中“就”的偏误表现有所不同。另外,在时间状语之后,副词“就”的遗漏、误代、误加等偏误也很常见。针对各类偏误,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对策。

关 键 词: 现代汉语 多义副词 二语习得 使用频率 偏误类型

分 类 号: [H146.2]

领  域: [语言文字]

相关作者

作者 黄露阳
作者 汪蓓蓓
作者 高媛媛
作者 王凤兰
作者 金珍玉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彭川
作者 彭晓春
作者 徐云扬
作者 成海涛
作者 曾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