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道德心理和谐教育研究

导  师: 李萍

学科专业: C0505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论文从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出现的道德冲突境况、以及当代道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呈现的不和谐表现出发,提出道德心理和谐是道德教育向个体心理微观发展的重要指向。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现代系统科学与和谐管理理论、现代道德心理学发展理论等,为道德心理和谐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论文通过对道德心理和谐的内涵、特点的厘定与论述,提出了道德心理和谐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br>  论文从历史比较的角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教育发展历史中的“和谐”思想挖掘和梳理,揭示道德心理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指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实质是道德和谐,其核心是道德心理的内在和谐,目标是道德人格和谐;西方和谐思想则更关注道德的外在和谐,强调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于此提出:道德心理和谐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道德主体性发展和道德人格的和谐生成,其基本内容包括道德心理过程的知情交融、道德人格和谐、道德心与德行和谐、道德身心和谐、道德心理修养与道德环境交互和谐、个体道德心理与团体道德文化和谐等。<br>  论文从道德心理结构和过程的层面,试探地提出以道德理解来优化道德认知、以道德关怀来优化道德情感、以道德合作来优化道德行为,从而实现道德心理结构与功能的和谐优化的三种机制。<br>  论文分析了成长过程中的个体道德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和时代特性,提出在遵循自我身心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原则基础上,道德心理和谐教育应包括道德人格和谐、人际交往道德心理和谐、生态道德心理和谐等三大教育目标及其内容。<br>  通过对网络交往特性以及网络交往个体道德心理冲突分析,论文提出网络交往道德心理和谐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并创设了道德理解式网络学习、道德关怀式网络情感交往、道德合作式网络行为创新的三种网络道德心理和谐教育策略。<br>  论文最后从发展的角度,在个体和群体心理的层面,预设地提出道德心理和谐发展的三大探索主题:道德创造力发展、道德情商提升、团体德性培养。通过对道德创造力、道德情商、团体德性的概念建构与特征标示,从道德心理和谐的角度对其相应的教育培养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试。

关 键 词: 道德心理 和谐教育 传统文化 培养机制

分 类 号: [D648]

领  域: [政治法律] [政治法律]

相关作者

作者 梁文珊
作者 刘爱平
作者 杨慧超
作者 童建军
作者 林守忠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康秋实
作者 廖伟导
作者 廖芳
作者 张万坤
作者 张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