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跨文化视野下王小波小说叙事的不确定性

导  师: 申洁玲

学科专业: E0108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王小波的小说是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一道独特的景观。他不仅频繁地往返于古今,从传统小说尤其是唐传奇小说中汲取了创作的资源,创造一个古今对话、变动不居的小说世界,而且汲取了世界小说的丰富营养,构建了一个中西融合、充满智趣的小说世界。因此,他的小说在叙事上呈现出古今融合、中西交汇的特色。本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对王小波小说进行叙事研究,试图揭示出王小波小说叙事的不确定性的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br>  近年来,对王小波的小说采用叙事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层面、角度涉及了叙事的不确定性,但是尚未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故事和话语两个方面,对王小波小说叙事的不确定性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述。<br>  本文认为在故事层次上,叙事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故事的随意性、碎片化和戏仿三个方面。其中,故事的随意性是指叙述者通过设置荒诞的故事情节或叙述者主动暴露叙述行为,来有意告知读者故事是虚构的,显示叙述者具有“随意”安排可能性。所谓故事碎片化,是指一种对故事进行拆分、重组,破坏了时间、因果逻辑,而使得整个文本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叙事形态。读者在阅读时,思路常常被打断,不能由上文顺利推导出下文的发展,而感到故事变得不确定、难于把握。而戏仿带来的不确定性,是与原故事的比较而来的,它打破了原故事单一、固定的阅读认知,使得故事呈现出多种可能性。<br>  在叙事话语层面,小说叙事的不确定性特征更为明显。它体现在叙事人称的转换、叙事视角的转变、叙事层次的僭越和叙事语言的杂糅四个方面。(1)叙事人称的转换本身会不断调节读者和叙述者、故事人物两者间的距离,此外,小说里自叙时的人称转换,也使得叙述者和故事间的距离不断的变化,使“阅读距离”具有不确定性。(2)叙事视角的转变,包括了焦点的转换和焦点的变异。焦点的频繁转换,不断的改变焦点人物进行叙述,同一个故事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性。而焦点的变异,使正常人视角变成动物、死人等视角,陌生化的视角具有更多的未知性,它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心理,从而带来了不确定性。(3)叙述层次的僭越,使得读者不停地穿梭在不同时空的叙事层里,“时空”具有了不确定性。(4)叙事语言的杂糅,包括古今文白的杂糅、英语和汉语的杂糅、诗化语言和口语化语言的杂糅三种,读者不能稳定的在一种语言里阅读,导致了语言特有的时空、文化意义和审美感受不断发生变化,语言风格便具有了不确定性。<br>  这些部分综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王小波小说叙事的不确定性这种叙事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故事是通过话语表现出来的,故事的不确定性和话语的不确定性也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王小说的智性、幽默的风格,使小说具有开放性。<br>  本文在整个论述过程中还采用影响研究的方法,试图梳理出这一叙事特征的形成脉络。本文认为,王小波小说叙事不确定性主要受到卡尔维若“小说无限的可能性”的文学主张的影响。此外,一些作家对这一特征最终深入到叙事的各个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这些作家包括杜拉斯、奥威尔、卡夫卡。<br>  本文认为,王小波小说叙事不确定性,对作者来说,它打破小说的“逼真性”叙述,使作家在叙事时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对读者来说,它打破了小说的“逼真性”幻觉和单一的理解,不仅诉诸感性审美,同时诉诸智性辨析。王小波的叙事艺术,丰富了我国小说艺术的文库。

关 键 词: 王小波 小说创作 叙事艺术 不确定性

分 类 号: [I207.4]

领  域: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廖华
作者 张霁
作者 陈淑梅
作者 申霞艳
作者 孙娅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