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马克思的幸福观研究

导  师: 尹树广

学科专业: A0101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探寻人的幸福是哲学永恒的历史使命。通过对马克思幸福观的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马克思幸福观中的“丰富营养”,最终将有助于批判当今各种片面化和庸俗化的幸福观,对进一步完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幸福理论有积极意义。<br>  纵观西方幸福观的发展,内容浩瀚,学派和主义林立,纷繁复杂。但仔细探查研究不难从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梳理出两条主要的路径:第一条主要是从感性主义的角度来考查幸福,第二条主要是从理性主义的角度来考查幸福,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在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幸福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确立了关于人的本质实现的幸福观。<br>  马克思幸福观着眼于人的本质实现,它不仅是一种人的生存状态和理想,也是一种社会的价值标准和追求,其核心内涵是人创造性类本质的实现。马克思认为人的幸福不是单一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也不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抽象理性思辨生活。幸福植根于现实世界,是人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劳动摆脱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纳入到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之中,最终实现对自己本质的完全占有。从具体内涵来说,幸福意味着人的需要得到合理有效的满足,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和人的类特性和类本质的实现,它反映人对自身存在完满的渴望与追求。这种类本质实现基础上的幸福观不是单纯的未来理想,而是贯穿于人的现实的社会历史实践之中的。<br>  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转型时期,正面临着各种价值观念的挑战,人的幸福问题被凸显了出来,马克思幸福观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超越庸俗的幸福观和虚无主义;二是合理需求的满足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三是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归根结底,中国社会发展就要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人更多的关怀,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问题。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幸福观 价值评价

分 类 号: [B0-0]

领  域: [哲学宗教] [哲学宗教]

相关作者

作者 陆广忠
作者 邓炯
作者 蒲德祥
作者 郭雪娇
作者 曾敏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玉普
作者 张蕾蕾
作者 张馨文
作者 徐敏
作者 施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