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

导  师: 李宁

学科专业: D0202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长期以来,攻击行为是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攻击行为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攻击行为的界定,攻击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和控制干预等几个方面。随着对攻击行为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更加注重从人们的内在心理特征方面对攻击行为进行研究。<br>  当代,体育运动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竞争日益激烈化、商业化,作为运动主角的运动员,其竞争是异常激烈的,相互间的冲突不断发生。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由于长期训练和比赛,不仅在赛场上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技击性,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出好动、具有攻击性等行为特征,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br>  目前涉及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攻击行为的研究还很少,尤其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对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的攻击行为进行的研究则更少。因此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运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对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比较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与其他非对抗项群运动员、普通大学生在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及内隐归隐风格上的差异,以揭示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攻击行为的本质,探索内隐攻击性转化为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从内隐社会认知层面上来研究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的外在攻击表现与内在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br>  研究一: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的研究。采用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分别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对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与非对抗项群运动员、普通大学生在整体外显攻击性上不存在差异。②不同组别均存在IAT效应,即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③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比普通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内隐攻击性,但与其他体育项目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相比不存在差异。<br>  研究二: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内隐归因方式的研究。由Nowicki-Strickland成人内/外控(CNSIE)量表改造而成的40道情境反应问题,运用投射法来测评其内隐归隐风格的特征。结果显示:总体上,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与非对抗项群运动员、普通学生相比,在内隐内控、外控程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br>  研究三:内隐归因方式对内隐攻击性影响的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间接测量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中内隐内外控超常者的内隐攻击性状况。结果显示:内隐内控超低组的内隐攻击性较强;内隐内控超高组的内隐攻击性较弱。内隐内控力的强弱影响了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解决问题的途径,影响着攻击行为的发生。<br>  总结以上研究得出: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与普通学生相比具有更强的内隐攻击性,攻击性的强弱与内隐内外控的高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内隐攻击性之所以外显为攻击行为,是因为内隐内控超低的运动员,易于把困难或挫折归因于外部因素,当遇到挫折或突发事件时,往往爆发出强烈的攻击行为。<br>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丰富了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人们进一步了解攻击行为,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通过对体育领域中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无意识层次的研究,有助于对运动员的攻击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对指导训练和比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体育运动 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 攻击行为 内隐社会认知

分 类 号: [G80-05]

领  域: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楚春芳
作者 张晓燕
作者 贺国荣
作者 李锦萍
作者 刘大川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广州体育学院
机构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机构 汕头大学
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燕萍
作者 廖荆梅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