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论建国以来革命战争题材电影中崇高的美学接受

导  师: 柯汉琳

学科专业: A0106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建国六十年来,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从单一的表现对象和主题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多元化的呈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作为承载崇高性的最佳艺术形式,电影艺术中崇高范畴的衍变,折射出了社会进程中不同的审美趋向。崇高内涵和外延的扩充和发展,更确切的说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崇高这一个概念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br>  鉴于此,本文把理论基点放在审美接受的情感本身,并以此为基础,借鉴韦勒克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方法,从影片荧幕技术革新,叙事题材选择和叙述角度演变三个方面探讨建国以来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崇高性流变的艺术层面原因;从电影与意识形态、现实的多维度关系阐释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崇高性流变的文化层面原因;借助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方法,以"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式,从不同的心理结构层面探讨崇高性在传播中引发的审美情感的异同;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的方法对比崇高与悲剧、恐怖、和荒诞等范畴在审美经验构成中的异同。<br>  总体而言,在意识形态宽松的氛围下,叙事题材和叙事角度的选择呈多样化发展,电影中的崇高感,比生活中的更为清晰、尖锐,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界面,为观众呈现出更为集中的崇高感;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所激发的崇高感可以是来审美主体无意识的心理层面,即由荧幕所提供的对死亡、伤痛的直接描述而带来的恐惧,以及意识到与这种恐惧的距离而产生的自我保持的满足,或是影片的叙事内容所展现的正义事物与邪恶事物的较量,人性中自我与本我的对抗,这时的崇高感主要产生于潜意识和意识心理层次,带有明显的情感爱恶的倾向性和道德判断;对于崇高与悲剧来说,悲剧表现的苦难往往是个人的,而崇高的苦难是属于集体和大众的,是主人公主动选择的结果;悲剧中注重叙述细节描述,而崇高则大都需要宏观的环境做衬托;悲剧唤起的情感是恐惧和怜悯,而崇高则是在恐惧后的一种超越。崇高与恐怖在审美上都需要安全距离,但崇高不需要必然包含恐惧感和恶心感。恐怖艺术的恐怖则是其质的规定性。崇高的美感来源于精神层面,恐怖艺术唤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认知不足的满足给带来的愉悦。最后,崇高是人们面对恐惧然后在精神上得以超越的情感确保人们形成更高价值的审美关照,恐怖感则一般不然。与崇高的形成的心理体验相同,荒诞也是对待死亡(恐惧)的一种心理体验。但崇高主体的抗争中包含着积极寻求肯定自身价值的努力,而荒诞则是明确意识到一切抗争无效和无意义,荒诞可以消解崇高这种带有严肃性的审美接受。可以看出,在审美经验现代扩张的情况下,以塑造崇高的理想的人格和无私的品质为审美内涵的影片仍具有强大的魅力,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应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关注而且从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深层开掘崇高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选择。

关 键 词: 电影艺术 革命战争影片 美学接受 审美特征

分 类 号: [J901 J971.3]

领  域: [艺术] [艺术]

相关作者

作者 陈景增
作者 劳业辛
作者 李晓婉
作者 姚皓华
作者 刘秋云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宁
作者 贾华
作者 谭昕
作者 彭朝林
作者 王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