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星期评论》与早期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导  师: 傅玉能

学科专业: C05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五四时期是中国知识界的巨大振动期,欧美各种新思潮纷纷涌入中国。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一大批进步报刊给刚刚走出“王道圣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民主、科学、自由的新观念和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等崭新的思潮。其中,马克思主义以其严谨的理论性、深刻的批判性、现实的实用性进入知识分子的视野,开始了90年的传播与实践历程。<br>  孙中山指导下创办的《星期评论》(戴季陶、沈玄庐、孙棣三在上海创办)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最有力的刊物之一,也是早期国民党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与北京的《每周评论》、长沙的《湘江评论》并称为五四“三大评论”。《星期评论》从创刊之初以“三民主义”为宗旨,主张“阶级退让”到趋向“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经历了一个发展转变的过程,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早期国民党人真诚地赞美马克思、恩格斯,客观介绍苏俄;宣传唯物主义,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研究政治经济学,鼓吹劳工运动;主张阶级斗争,广泛报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国家出路。同时,传播中也存在着诸如回避政治理论、鼓吹阶级调和、与其他思潮混淆等缺陷。<br>  与后来共产党的传播模式相比,早期国民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者和受众、传播媒介与目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他们结合受众特点和社会形势,策略性地利用报刊批判旧观念、传播新思想,并最终形成了报章文风激进化;标题口语化、情感化;经费运作简单化的特点。透过该传播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四先进知识分子,从自我改造到社会改造,进而从事政治改造的曲折经历。早期国民党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革命理论走向革命实践;实现了自身理论的完善;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媒介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媒介现代性的生成。给当今我们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与思考空间。<br>  文章立足于《星期评论》,采取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法,借鉴政治传播学视角,侧重于思想与文本的解读,考察大时代变化中早期国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研究,也为现时代国共两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探索广阔的合作基础。

关 键 词: 五四时期 国民党人 马克思主义 传播媒介

分 类 号: [D693.4]

领  域: [政治法律] [政治法律]

相关作者

作者 莫世祥
作者 郑苑妃
作者 黄家勇
作者 李立志
作者 史丽萍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康秋实
作者 廖伟导
作者 廖芳
作者 张万坤
作者 张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