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工业社会宗教教育对人的发展价值——以马丁·布伯宗教教育思想为例

导  师: 董标

学科专业: D0101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西方宗教教育在中世纪时期教会的强势控制下达到顶峰,但随着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席卷,唤起人们对理性与科学的追求,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批判和反思宗教本身和宗教教育。近现代国家逐渐摆脱教会和宗教最高权力,政教开始分离。宗教面临着从神圣化到世俗化的改变,宗教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西方的工业化进程几乎是与此时期并行。进入工业社会后,人们却体验到“上帝死了”之后的孤独。人被“异化”,与自然疏离、与他人疏离、甚至与自己的内心疏离以及神圣者疏离。<br>  马丁·布伯经历了工业化大举推进时期,他以哲学家、宗教学家和教育家的身份反思了工业化社会中的人的处境。他的著作《我与你》和《人与人》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宗教对话观点:人与自然、与人、与神圣者(上帝)之间要建立起本真的“相遇”关系,是“我”与“你”的对话,而不是“我”与“它”的工具性关系。这对他的教育观也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在他的教育实践的多方面中得到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宗教关怀,但是又不拘泥于严苛的宗教仪式与严格的教义诠释,表达了对人的本真的尊重。<br>  现代宗教教育思想关照中的人从面目模糊的“虔信教徒”到作为“个体”被尊重。宗教以给人归属感和终极关怀,在精神上找到“家园”,并摆脱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条极端的道路,在团体中发展。个人的自我、个性和品格在充满关怀中发展。教育需要信仰,但不是对中世纪的宗教教育的照搬照抄,而是一种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的虔敬态度。教育中的信仰是有指向性的核心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有精神信仰追求的教育是一种对人本身发展价值的尊重,是昔日宗教教育在今日的应有形态。<br>  本文采用美国学者彼得·贝格尔在《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一书中使用的知识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对宗教现象的考察方法,对宗教、宗教教育、社会变迁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证。

关 键 词: 宗教教育 工业社会 人类发展 价值评价 知识社会学理论

分 类 号: [G40-05]

领  域: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易灵
作者 尚小华
作者 程介明
作者 郑惠中
作者 许艳平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燕萍
作者 廖荆梅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