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儒吏仕隐间的进取与无奈——蒙元之际北京文士王恽的心路历程

导  师: 王秀丽

学科专业: F0106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在金元之际王朝鼎革的大背景下,北方文人呈现出以蒙元政权为正统、积极入仕、以儒治国的群体性特征。王恽作为北方文士的一员,其心路历程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以王恽的心路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作为一代儒吏在仕隐间的进取与无奈。<br>  王恽是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承载着儒家固有的传统思维,努力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王家五代世居北方,王恽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习染了北方文人的精神风貌。蒙古贵族率铁骑侵入中原,老百姓生灵涂炭。士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伦理道德化为乌有,而且时刻面临着朝不保夕的危险。一批有志于道的文人们致力于保存汉文化,希望统治者能够沿着中原王朝的治国之路走下去。忽必烈开府金莲川并且对汉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士人们仿佛看到了希望,纷纷把希望寄托到这位年轻的藩王身上,希望他能做儒学的保护者。1260年忽必烈即位,任用大量汉人儒士,用汉法治理中原汉地,一切努力好像有了回报。可是李璮之乱打乱了这一进程,忽必烈开始逐渐疏远汉人,对汉法的关注也大不如前。<br>  王恽在金源遗老的教育中长大。1234年金国灭亡,王恽八岁,他没有经历过故国灭亡的伤痛,成年后也没有出仕新朝的愧疚。加上家世平淡,世代习吏,因此无太多的名节保全之顾虑。元初金莲川幕府旧臣居政坛要职,王恽得以应汉人名臣征辟而起,踏入仕途,实属大幸。他沿着先辈的足迹,希望统治者能重儒学、行汉法。可是事与愿违,统治者的治国重心由有限度的重用汉人、行汉法转为钳制汉人,轻视汉法。尤其在灭宋之后,“四等人制”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使汉法推行更加困难重重。这一政治大背景铸就了王恽一生幸运中的不幸。<br>  王恽四十年的仕途生涯,一直都在矛盾中度过。他渴望建功立业,可是终身饱受劳碌之苦,长期延滞于卑微下僚的地位。他时常鼓励朋友,也用古人勉励自己,要做一番事业,可是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只能一次次失望,满腔的热血最终换来的是一事无成的苦闷与蹉跎。

关 键 词: 元代 王恽 儒家思想 民族文化

分 类 号: [K827]

领  域: [历史地理]

相关作者

作者 王玉朋
作者 黄橙华
作者 林晓娜
作者 郭永林
作者 陈方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徐佳宁
作者 曾彧
作者 杨卫华
作者 欧阳娟
作者 武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