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掀启帷幕 走向广场——九十年代以来军事题材小说的“英雄”研究

导  师: 李金涛

学科专业: E0106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中国历来有着浓厚的英雄情结,文学叙事一直饱有对英雄言说的热情。自古典英雄到现代英雄品格的生成,英雄文化、英雄理念、英雄内核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英雄有着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但每个时代对于英雄的定位各有所异,必然可以从英雄叙事中看出作家和大众对英雄的定位,及潜藏于其中的政治文化背景、价值体系表征等等。从十七年文学建构英雄、新时期文学消解英雄、到九十年代以后的呼唤英雄,背后渗透了不同政治语素、文化价值体认等多方流变。之所以在市场消费文化占绝对优势的九十年代产生军事小说的创作热潮,并在近几年被大量改编为影视作品,引发轰动效应的因素值得探讨。<br>  英雄情结的文化回溯可以远至古希腊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国的英雄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从古代神话到古典文学样貌的展示,可以明显的看出中国英雄情结与西方的文化差异,这是民族血缘的根脉。至现代文学中对于英雄的书写,则进一步呈现出英雄内涵的单一化趋向。进入当代政治文化语境中,英雄继续承继传统意义的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九十年代以来军事作品中的英雄,依旧不可能违背对于民族、国家的承载,意识形态在其身上的投射很明显但是方式发生了变化。<br>  面对所谓的现代与后现代混乱的文化语境,当信仰失去了依托,虚无替代了崇高,模糊了价值判别标准和崇拜对象对英雄的呼唤与寻找失落的父性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媒体的介入,必然引起作家创作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大众文化的参与和想象又必然引起英雄的个人化认同,对于英雄的整体性建构转入个体性发现的过程,便是流行的价值尺度隐退、将英雄推向开放式建构的过程。英雄在如此复杂多样的生存空间中,呈现出品格的基本性与新质素的交叉,除去作为英雄共有的气场,侠情义骨在新的历史场域所表现出的当代性,以及职业化与自我意识的悖论都是英雄走向广场的凸显。这些走向个人化体认的英雄,不仅开创了叙写英雄的新的审美范式,彰显出英雄审美的深刻魅力,并为文学英雄叙事开拓了新的英雄理念,引导大众文化重新认知,为文学审美、文学史及文化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反思活力。英雄所呈现的美学风格反映出作家创作力量和底蕴,同时反映出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气魄。中国当下的英雄总是有些气短的症兆,不免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有着相当的联系,也与作家难于突破限制相关,哲学的贫困和宗教的缺失将是限制英雄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一大要素。

关 键 词: 当代小说 军事题材 英雄情结 文化语境

分 类 号: [I207.4]

领  域: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张欢欢
作者 朱永富
作者 林景
作者 梁桂平
作者 吴帆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