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平衡——论废名小说创作矛盾及转变

导  师: 袁国兴

学科专业: E0106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废名小说创作转变的批评,持两种完全不同的标准:一是从作品内容与作家思想出发的文化批评,一是从表现形式与文体特征出发的文学批评。本论文认为,废名的小说创作,是其不断寻找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并企图实现这两种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作者企图通过创作,既担负起启蒙民众的社会责任,又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理想追求。而其作品艺术形式的不断转变,正反映了他在寻找道路上复杂的思想变化。因此,从作者与创作的关系来考察其转变,比仅仅从思想或艺术上来评论其小说创作转变的价值,其意义更为深远。<br>  因此,本论文企图回到文学创作本身,以作者的题材处理作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比较,找出废名在启蒙民众与满足个人需求的创作理想中,所经历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创作转变,力求还原一个作家真实而艰辛的创作历程,从而发现废名如何在社会与个人的纠结中、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创作出另具风格的作品来。<br>  本论文依据废名的创作转变,把其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分三章论述:<br>  第一章:本章从废名四十年代对《浣衣母》的不满出发,揭示其题材处理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他在创作时所面临的启蒙主题与思乡情愁的冲突。进而梳理废名在创作上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制于个人情感,使得他在创作时,过于迁就事实,而忽略对事件的剪裁、故事的虚构,从而削弱了其启蒙意图。这种个人情感需求不仅影响到废名对素材的处理,而且还驱使作者去追寻个人理想。因此,废名在批判现实的同时,总是有意在作品中建构一个精神故土,以至在同一篇小说中,存在两个相互对照的世界: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存在两个相互影响的声音:启蒙主题与个人情感。但总体来说,废名这一阶段的创作,是现实主义范畴的理想建构。<br>  第二章:这一阶段,废名采取了“花开两朵,各表一端”的创作方法。一方面,废名跟从主流,坚持其现实批判;另一方面,他又不忘建构自己的理想世界。在现实批判方面,他努力摆脱个人情感的束缚,扩大创作题材,加强故事的虚构性,把个人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在创作过程中,废名对自己与知识分子进行了冷静剖析,结果却对启蒙者身份产生了质疑。在理想建构方面,体现在《桥》的创作上。废名通过创作释放个人情感,实现理想追求,并在创作上做出新的尝试:所取素材与之前无异,但是只摘取其中枝叶,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苦痛与悲哀。在孤儿寡母不幸的家庭模式中,他从个体本位主义出发,突出个体本身的主观性,通过人物的体验与参悟,最终获得内心的解脱与释然。然而在当时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期,这样的创作显得不合时宜,作者也因此陷入迷妄中。<br>  第三章:这一阶段是废名放弃精英意识与启蒙者身份的时期。十年乡居生活让废名对普通民众有了深刻的了解,使其创作理念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创作上的转化:他抛开想象与虚构,对现实生活只作实录般的叙述,发掘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并加入理性思辨色彩。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文明的根本质疑,以及对民众力量的肯定,使他最终放弃了启蒙者身份,成为普通民众的一员。<br>  从始至终,废名都没有把目光从现实社会中移开,他挣扎于个人与社会之中,寻找现实与理想的平衡,在创作道路上艰难前行。在创作过程中,他更多的融入个人主观体验,从个体本位主义出发,企图通过创作,既能够满足个体需求,又能够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然而,在现代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废名注定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创作理想。

关 键 词: 小说创作 废名 艺术特色 社会价值

分 类 号: [I207.42]

领  域: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方燕妹
作者 胡旭梅
作者 陈杰珠
作者 汤国元
作者 谢宝霞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