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启蒙与重建公共性——浅论胡发云及其小说

导  师: 陈少华

学科专业: E0106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武汉作家胡发云并不为人熟知,但是2003年他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如焉@sars.com》(以下简称《如焉》)在2006年一出版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思想界和文学界的大探讨。热热闹闹的讨论虽然使胡发云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名家”,但随着作品被禁,公众的目光逐渐偏离作家和作品本身,而流于一种窥探似的“娱乐”和“网络效应”;因此必须回归作家、回归作品才能发掘出胡发云和他小说的价值。<br>  与其说胡发云是个作家,不如说胡发云是个公共知识分子更符合他的身份。第一章围绕胡发云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展开。首先梳理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它并不是一个本土性的概念,它是与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密不可分的。公共知识分子通过重建公共性的努力实现自身的现代性启蒙理想,而在中国的情境下,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结合这样的背景,胡发云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在文学创作中也拥有着自己的启蒙叙事。首先他的作品以反映现实问题和公共焦点为主要题材: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学,如《老海失踪》、《晓晓的方舟》;关注普通人在历史转型期命运的,如《葛麻的1976-1978》、《射日》、《死于合唱》、《思想的最后一次飞跃》;聚焦社会公共事件追问历史真相的,如《隐匿者》、《驼子要当红军》、《如焉》;胡发云的文学实践更接近于萨义德定义的“业余者”。其次,胡发云的小说以一种“公共的在场感”和“节制的悲剧感”反抗着市场化控制下文学的“无感”,反抗着商业化和产业化背后的“无感时代”,以此建立起他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场”。<br>  除了自身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胡发云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成为窥探他建构自身身份、重建公共性、实现启蒙理想的一个重要视角。第二章围绕胡发云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展开,重点探讨他在小说中对“公共知识分子”这一形象的建构。第一节首先梳理了当代文学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此作为参照系理解和评价胡发云小说中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第二节从文本分析入手,建构胡发云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群,然后从形象塑造、价值选择和精神内涵三个角度分析胡发云小说中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第三节首先将这一形象放在文学史的背景下比较分析,进而探讨其文学价值,然后再将其与胡发云的自身身份进行比较以此探讨其文化意义。<br>  第三章总结了胡发云小说创作中的失误,主要体现在叙事的断裂化、形象的意识形态化和符号化三方面。但不能忽略的是审美上缺失的“被动性”,虽降低了胡发云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却也彰显着他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启蒙努力。<br>  最后,胡发云这个个案不仅是他自身启蒙理想的一部分,也是整个中国知识分子启蒙理想的一部分,他的实践勾画出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在当下中国的境遇。他的文学实践,是现代性反思的一部分,是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启蒙努力的一个缩影。

关 键 词: 当代小说 胡发云 创作风格 公共知识分子 人物塑造

分 类 号: [I207.42]

领  域: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吴帆
作者 李颖瑜
作者 王冠东
作者 汤红
作者 罗执廷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