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关怀德育理论:高校德育的局限与超越

导  师: 王学风

学科专业: C05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关怀德育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备受社会关注,成为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强音。<br>  关怀德育理论产生于经济繁荣和道德沦丧相结合的美国社会,在这一时期,学校德育研究逐渐从低寂转向热潮,有学者指出培养具有关怀品质的人应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关怀德育理论不仅具有现实背景,也具备理论渊源: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关怀伦理学、强调尊重个性与自由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提倡重视师生关系的人本主义教育学,都为关怀德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br>  诺丁斯指出,关怀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其课程设置应该围绕"关心"这一主题,通过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的方法来开展。在管理要求上,应保持教育目的、学校场所、师生关系和课程的连续性。在评估方式上,应始终从"关心"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教师与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道德教育的评价工作。此外,关怀德育理论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强调"关系自我",而非"单子自我";强调具体情境,而非抽象原则;强调情感体验,而非理性推理;强调道德实践,而非道德认知。<br>  虽然关怀德育理论的出现是时代的呼唤,它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是该理论的理论支撑、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借鉴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力求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的高校德育改革服务。<br>  在分析和评价关怀德育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的基础上,也要看到我国高校德育在关怀德育理论的视域下存在一些不足,如:重视崇高理想,忽视生活经验;重视社会本位,忽视人的个体关怀;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情感的教育;重视理论的强制性灌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br>  因此,我国高校德育改革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把我国高校德育与关怀德育理论相整合,并超越关怀德育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实行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运用沟通与对话的德育方法,建立平等、互动与民主的"关心型"师生关系。

关 键 词: 高等院校 关怀德育理论 课程设置 人本主义 师生关系

分 类 号: [G641]

领  域: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岑晖
作者 李庆泉
作者 王夫营
作者 刘晓翔
作者 易哲星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燕萍
作者 廖荆梅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