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论生命教育的德育功能

导  师: 钟明华

学科专业: C0505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在近代科学主义的侵袭下,教育成为唯理性的教育,德育也不例外地趋向知性道德的教育。道德的内容、方法与形式都疏离生命个体的需要,忽视对受教育者生命的关怀,使到生命的灵动性被压抑了!目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也受科学理性的影响,在内容上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在方法上,基本上把德育处理成一个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过程。道德教育过于知识化、理性化、科学化,没能达到如期的教育效果,反令青少年对道德教育反感,出现知行不一,知而不为的道德失衡现象,现代道德教育走入实效性、时效性低下的困境。<br>  笔者试图从生命的角度思考道德人格的塑造,通过挖掘生命教育的德育功能,探索现代道德教育新模式的建构。为此,本文探讨了以下内容:首先,教育源自生命发展的需要,道德是生命向善的追求,道德教育是为了帮助人们实现向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因此,德育应该是重视生命的教育。其次,生命教育是一种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及其存在价值,教会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生命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第三,生命与道德息息相关,生命体验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原点。生命教育具有主体性、体验性、审美性、整体性的特点,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完善及发展。第四,构建生命教育的德育模式,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在德育内容上正视生命的独立存在,在德育方法上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在德育价值取向上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第五,开展生命教育应多采取隐性课堂,减少显性课堂;注重体验式教学,避免灌输式教学;教学内容注重生命叙事,避免脱离生活。

关 键 词: 学校管理 生命教育 德育功能 人本主义 健全人格

分 类 号: [G410]

领  域: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杜应发
作者 林高标
作者 樊长志
作者 陈鹤鸣
作者 陈永庆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燕萍
作者 廖荆梅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