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董立章
学科专业: F0106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尚书》是“德”字义涵研究的最基本的典籍。书中“德”的内涵丰富。本文结合其他先秦典籍研究“德”的内涵的发展、演变,阐述先秦社会的阶段性变迁。<br> “德”最初指图腾所体现的“性”,是特定的图腾群体具有的特定的心理、特定的需求、特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的总和,是由该图腾群体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决定的,体现图腾群体内部平等的社会结构。集体图腾转化为个人图腾以后,无地位差别的单层次社会逐渐走向有差异的二层次社会。之后,多图腾群体融合成华夏族。国家出现。<br> 殷商时期,“德”字出现。最初意义上的“德”以祭祀的形式传承下来。“君德”与“臣德”划分了商代王、臣、民三重阶级结构。<br> 西周,“德”字在殷商基础上加心旁,词性多样。周德结构性明显,以王德为中心,出现天德、民德、臣德的多德构建。西周除了全社会普遍遵守的公共道德外,四德各有内涵,体现出西周君、臣、民、奴隶界限清晰的社会结构。<br> 春秋战国间,社会剧变,势利主义思潮涌现。在继承先代德的基础上,“德”的内涵更加丰富。王德衰落;秦德继承了“德”最初恩惠的意识,与武力、事功成为此时“德”的特色性内涵;还出现了以君子为中心的角色构建。各阶层的界限存在但模糊。<br> “德”的内涵的演进和整个先秦社会的演进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德”适应形势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在它产生之后,逐渐成为颇具政治权威和历史权威的崇高概念而整合各种进步的社会力量,改造社会意识形态及全部上层建筑,进而作用于经济基础,对人类的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
分 类 号: [D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