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原新
学科专业: B0106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
摘 要: 儿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劳动力人口的质量,关系到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个人和家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和教育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影响其提高的综合因素,不仅可以据此建立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整体儿童的素质,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同时对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br> 文章从健康和教育的视角出发,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运用OLS及分位数回归的计量方法,对10897名18周岁以下儿童的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及在校学习时间等素质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后发现,孩子的性别及家庭中孩子的性别组合显著影响儿童的素质,同时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也是儿童素质得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此外,在剔除了生理遗传因素的影响后,家庭所在的地理位置、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类别、母亲生育时的年龄以及儿童的年龄都与儿童的素质有显著的相关关系。<br> 儿童性别对儿童素质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我国父母的“男孩偏好”明显。父母是家庭资源的分配者,由于对孩子性别存在偏好,父母对不同性别孩子的同等素质产出给予不同的评价,因而会对不同性别儿童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特别是在面临家庭预算约束时,更受父母偏好的男孩会挤占对女孩的质量投入,从而造成儿童素质间的性别差异。<br> 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能够为儿童提供的教育机会,以及对儿童教育的支出。教育层次越高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越大,并且能够将他们的精英教育资源传递给子女,大大提高其子女的入学机会,同时更愿意为子女的教育进行投入。此外,通常学历越高的父母,其财富状况和收入能力也越佳,因此能够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营养食品,以及更加舒适的家庭环境,从而保障了儿童接受教育和获得健康的机会,进而对儿童素质有积极的影响。<br> 孩子数量与质量间的替代理论较好的诠释了家庭规模与儿童素质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分析结果显示处于极小化家庭规模中的独生子女素质并没有显示出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现象,而双子女家庭更利于儿童的成长。<br> 相比较而言,城市儿童素质普遍高于农村,东部省份的儿童素质高于中、西部地区。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因为城乡、区域间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公共设施的差距,造成了不同地域的儿童素质存在差异。并且,由于收入差距明显,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供求、医疗公共投资和支出以及父母的健康等各方面的不均衡,这些都会通过医疗卫生条件以及代际传递等途径影响到儿童的健康。而收入低的地区对教育投入不足、收入差的家庭教育支出更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与教育收益率都会因收入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从而使低收入地区和家庭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少在校接受教育。<br> 此外,教育与健康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有效的保持和改善健康状况,因为教育水平高的人更了解如何有效使用健康投入品和自己的时间来生产健康,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人其健康生产的边际产品的成本更低,在其他情况相同的基础上,给定健康存量,其得到的回报率更高。换言之,教育的增加能够产生更高的健康生产率和更高的健康分配率,从而有利于健康的改善。而健康状况的改善也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健康较差的孩子其在校学习的机会明显低于健康良好的孩子,并在入学年龄、学习表现、课堂注意力、出勤状况等方面处于劣势。<br> 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改革生育政策、建立贫困儿童救助体系、引导消除男孩偏好、建立社区(村)生育文化中心、开设知识课堂等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的综合素质。
分 类 号: [G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