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重塑——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导  师: 徐飞

学科专业: A0101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

摘  要: 人类的产生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成。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呈现不同的特点。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和多样化,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近代是科技理性凯歌高奏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领略了现代文明的巨大威力。人类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巨大利益和欢愉的同时,又用自己的双手制造了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人口激增,城市膨胀,资源过度消耗,生存环境恶化等,构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灾难,生态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等从社会的边缘上升为中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一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类能否找到一条合理有效的道路走出困境,是一个既有历史性由有现实性的时代课题,它将关系到人类能否求得继续生存和持续发展。所以,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br>  本文以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从哲学的高度反思了环境问题的现状及产生的根源,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表面上直接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深层意义上折射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环境利益之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围绕环境问题的这一实质,文章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不同观点,阐明了人类在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观念的变化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最后指出,人类社会要走出困境,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下,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成生态文明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建构。要求世界各国本着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目标,树立全球意识,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保证人类健康、永续地发展。<br>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发展观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机械论世界观和唯科学主义的霸主地位对人类思想观念的控制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劳动和社会的异化,使得环境问题富有现代新特点,形成所谓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表面上看,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人们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的结果。实际上,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还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环境利益之争,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不协调反映并转化为现实的。因此,要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br>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之一。伴随思想的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愈加强大,造成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和冲突。主客体相分离的“主体性原则”使人类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意识,从而成为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认识上的支点。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另一个物质上的支点。<br>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一切其他物种都应该处于人类的从属地位并为人类所利用。人类应以自身的需要为中心来开展活动。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辨正统一关系,单方面强调人类征服自然的主体性,忽视了自然环境、自然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限制,过分追求科学技术在征服改造自然的功利性实用价值,忽视了其在解决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上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狭隘性、片面性是导致人类认识和实践的狭隘性、盲目性和短视性的根源。<br>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对人的需要的多重价值和多维关系,摒弃工具理性的物欲、占有、实用、控制、统治等强权观念,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人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自觉地提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任务,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进步。<br>  但是,不管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都不可能解决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把人作为最高目的,把人之外的物当作纯粹的手段,把整个世界当作待享的资源库。这种目的(人)——手段(物)的二分法完全忽略了物的自立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表现为人类沙文主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往往表现为极端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端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因为,人以“目的——手段”的二分法来衡量物,就意味着人会以同样的尺度衡量人自身,这是人类中心主义者无法逃脱的宿命。<br>  生态中心主义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超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而存在,整体利益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主张自然具有内在价值,通过对自然价值的确认,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健康持续的进化,并以此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生态中心主义对“人——自然”系统中人的中心地位的否定以及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可,无疑对我们深入思考当前出现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基。<br>  然而,生态中心主义过分强调生态系统的中心地位,客观上把人类和非人类生命存在等同对待,实质上是赋予了自然以独立人格,甚至把自然奉为神明,相应地也就弱化、抹煞了人类的社会性和特殊性。在此意义上,生态中心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自然利益高于人类利益,人类在自然面前就只有等待而无所作为,这又使生态中心主义陷入了困境。<br>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的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都有所扬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上更为完善的伦理观念体系,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从而保证人、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可持续性。简言之,就是要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br>  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二者之间的辨正统一关系。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这种关系,实现生态文明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就必须转变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着手,改变国际旧秩序,树立全球意识,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证全人类健康、和谐、永续发展。

关 键 词: 自然环境 哲学思想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

分 类 号: [X-01]

领  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相关作者

作者 姜智红
作者 蒋国保
作者 陈国璇
作者 范冬萍
作者 国世平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覃剑
作者 王逢文
作者 崔书琴
作者 吴贤静
作者 吴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