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侯景新
学科专业: B0202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
摘 要: 区域产业转移是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一个研究课题,在以往研究中东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文献中,大都只是就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极其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定性的分析,而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地区城市化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凤毛麟角。其实,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是以城市为主要空间载体,它不仅对发展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加快地区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也有着积极意义。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个观点,将区域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城市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期对中部地区承接什么样的产业转移、转移到什么地方,从而实现中部地区城市化跨越式发展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br> 本文共分五章:<br> 绪论为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章的研究框架和结构安排、主要的创新和不足之处。<br> 第二章为区域产业转移与城市化理论。笔者首先对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作出概述并认为:地区间的产业梯度差距决定了产业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发达地区的衰退性产业在内部调整“压力”和外部吸引“拉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会出于保持、提升竞争优势的动机而寻求在区域间的迁移、重组,从而发生产业区域转移;这种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一般发生在高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扩散阶段,总是以城市为主要空间载体发生在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的城市间,遵循沿路或就近的原则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依次有序转移;并按照“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到低梯度区的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去。<br> 接着笔者通过构建区域产业转移效应模型指出,对产业的承接地来说,通过产业转移引致的就业“扩张效应”和产业“技术溢出效应”和“关联带动效应”,可以带动承接地产业的发展与就业的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从而促进城市化;其次笔者从城市化的阶段性与区域产业转移的关系得出,在城市化量的扩张阶段,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通过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作用发生的产业梯度转移,使得产业向城镇集中,提升城镇的产业规模,可以在满足当地人就业的基础上,更多的吸纳劳动力,使得城市经济腹地的人们能够在离家不远的城市定居生活,加速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最后指出,城市化与区域产业转移是个不断互动、强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产业分工格局与区位比较优势的重构会促进产业区域转移,而产业的区域转移带来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也将推动城市化的发展。<br> 在第三章中,笔者对中部地区城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对促进中部地区城市化的重要性。认为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市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处于城市化量的扩张阶段;二是城市化水平滞后于本地区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三是城市化结构不合理,城市规模普遍偏小;四是城市群培育不足,首位城市经济能级较低。进而指出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三个:工业化水平较低;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低下;城市经济效益偏低。根本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引发弱质工业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给予城市化以持续的动力。在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东部产业转移是较为长期的趋势,而中部地区产业支撑不足又是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关键。因而实现中部地区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结合中部地区产业基础,承接区外产业转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中部地区必须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出的机遇,改变弱质工业化现状,提升工业化水平,强化城市化的产业支撑和财力支持,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进程。<br> 当然,承接区域产业转移需要一定的条件。在第四章中,笔者首先从中部地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条件分析,结合中部各省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进行描述,指出中部地区熟练劳动力丰富,生产区位颇佳,人口众多、市场前景广阔,地理位置居中且仅靠东部地区,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区位优越,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区位条件;中部各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发展战略不一,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载体也有所差别。中部地区已初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其经济结构和工业化水平与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不相适宜,通过对中部各省三次产业梯度差异进行产业间的对比分析,笔者得出第一产业比例过大,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是各省共同面临的问题,结合各省情况文章给出了各自的产业优化取向。最后构建产业梯度系数就中部各省与东部沿海10省间工业内部按行业进行产业梯度差异分析,分别找出中部各省具有一定优势的行业和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行业,并与东部省份进行对照分析,给出各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br> 结合各省城市化道路、三次产业梯度差异和工业内部分行业的产业梯度与东部沿海的差异,笔者在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中部各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城市化的途径,并分省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总体而言,中部各省在城市化道路上都应该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积极培育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城市群。
分 类 号: [F127]
领 域: [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