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探寻多重视野下“兴”的美学内涵

导  师: 王国健

学科专业: A0106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自秦汉以来,关于赋比兴特别是“兴”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成就斐然。这些研究不外从作为诗歌的艺术方法,艺术形象的构成,形象思维和修辞手法等几个角度。但是由于时代和学科的发展局限,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误区:一方面,以往的经学家和诗论家大多缺乏原始文化与后世文化性质相区别的发展观念,而以一种亘古不变的文学观念看待一切诗歌作品,看待一切诗歌创作手法和各种诗歌创作心理。他们不了解古人以自然物作为兴象,受到其自然观的支配,而人们的自然观也是发展变化的。用他们不变的观念解释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实际,当然就产生许多抵牾。另一方面,近人研究诗经,视野较以前开阔,但是缺乏多重证据支撑和多学科的综合考查,不利于揭示“兴”这一范畴的真实含义。“兴”作为中国文论史和美学史上一个重要而且含义丰富的范畴,我们不仅可以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考量,也可以依据文化人类学的证据揭示它原初的涵义,还可以在现代学术视野下,做跨学科的阐释获得新的认识。<br>  本文首先列举古人和近人关于“兴”的论述,在经学和诗学视野下,尝试梳理历史上“兴”的涵义,理清“兴”的缠夹,并指出正是由于不同的学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造成了“兴”义的缠夹。其次从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兴”的涵义,揭示“兴”的涵义逐渐从一种宗教祭祀活动演变为具有精神和艺术象征意味的活动,并指出起兴思维的本质是类比和联想,它孽生于原始思维。最后根据解释学的精神,把“兴”放在现代视野下,在修辞学和认识论两个层面上与隐喻做跨学科的对比,以此来开拓对“兴”的研究和认识。

关 键 词: 文艺美学 诗歌作品 创作手法 艺术形象

分 类 号: [I01]

领  域: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张家梅
作者 王子宜
作者 赵亚宏
作者 花家明
作者 邓佳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图书馆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