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美国的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

导  师: 张雷声

学科专业: C0501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

摘  要: 国内外学者对美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和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文拟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以及矛盾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美国的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作出初步探讨。本文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在研究角度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进行较为泛化的一般性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美国的收入分配为切入点,并选择了四对具有代表性的矛盾,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在框架结构方面,本文试图突破以往研究成果平面式陈述的局限性,以逐步递进的思维进程对论题展开研究。本文始终以美国的收入分配为事实依据和研究视角,从分配领域出发,进而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在内容观点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前美国收入分配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缺,从专业特点出发,对美国的收入分配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本文还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阐释了南北贫富差距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作用,研究了收入分配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机制,突破了把收入差距扩大作为经济全球化结果的这一单向研究维度。<br>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全文研究的背景材料,试图从美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程的角度,对美国收入分配的理论与政策进行梳理。第二、三章在收入分配的范畴之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进行了分析。其中,第二章从美国的收入分配实践入手,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矛盾;第三章是对这一现象的原因阐释,以美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为视角,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分配领域的矛盾存在的根源在于生产领域的矛盾。第四、五章的论述以收入分配为视角,研究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在生产领域的表现。其中,第四章从美国功能性收入分配的格局出发,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矛盾;第五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对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br>  第一章“现代市场经济进程中美国的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罗斯福新政”是美国现代市场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产物之一。战后美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以垄断为主导、以垄断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依托的企业结构为主体的市场体系。随着美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愈益成熟,其市场经济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也有所发展。<b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已成为美国的一种经常性的政策措施,政府在经济社会中不断地强化着它的作用。在再分配过程中,美国的“大政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里根上任后,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结合在一起,跃居经济政策舞台中心的新秩序是新自由主义主张,即要求减少政府干预。里根试图改变战后关于政府的基本认识,税收政策的指导思想也转而突出效率,不惜牺牲公平。克林顿政府的改革使得市场力量扩大、政府规模缩小,但许多重大的新政创新措施以及“伟大社会”的改革计划仍有所保留。尽管克林顿缩减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政府仍然对美国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克林顿关于福利政策的遗产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工作。直到2007年初,小布什总统才公开承认富裕阶层与中产阶层之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这并不是表明小布什的新保守主义信条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而是迫于政治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一种策略上的调整。小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私有化的趋势,可能会使已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更加恶化。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和政策演变当中不断冲突、较量的两大思潮,美国政府交替使用两派的政策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标志。<br>  第二章“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贫富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创造了规模空前的报酬两极化。正是在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下,美国的收入不均等程度在波动中逐渐攀升到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最高点。本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战后美国的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困进一步加深与财富进一步集中之间的矛盾、国家富裕与劳动者贫穷之间的矛盾。<br>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收入差距开始急速扩大。21世纪之初,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所有成员国中,美国的收入不均等程度最高。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仍旧是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所以市场经济的自然分化功能总是不可避免的,财富集中与收入集中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促进的紧密联系。动态研究表明,美国社会远不如以前人们所设想的那样具有流动性。不仅美国如此,几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面对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及其带来的社会冲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施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调节各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但是,低收入阶层的存在既有必然性又对资产阶级具有必要性。无产阶级的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要之恶”,社会福利制度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br>  第三章“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实践中的贫富矛盾是其收入分配制度的运行结果。资本主义社会从其诞生开始,便暴露出不可克服的矛盾:一方面财富在资本家一端急速地积累,另一方面穷困却在无产者那里急速地积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重视效率,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损害乃至牺牲公平为代价的。<br>  本部分首先论述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并分析了美国在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上的分配制度。市场的“效率理性”在美国社会的公平效率观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但是在其收入分配制度的运行过程中,美国政府依据统治阶级的需要来调整具体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现了对公平和效率的“相机抉择”。本部分从对公平的三种认识角度出发,以收入分配制度为视角,分别阐释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起点公平和效率的矛盾、过程公平和效率的矛盾以及结果公平和效率的矛盾。为了调节这些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兼顾公平”的分配依然服从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br>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劳资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名义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本部分考察了战后美国工人工资和公司利润率的变动,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工人实际工资停滞不前的状况,强调了美国工会的衰落对工人工资产生的负面影响。<br>  在成熟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工业制造等实业部门难以维持高水平的利润率。美国作出了新的回应,即扩大金融体系,推动债务经济的发展,造成金融业利润率迅速提高,普通劳动者群体的债务不断积累。利润与工资之间的对比,在利益层面上直接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强资本”与“弱劳动”的对比。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价值生产和价值分配的矛盾、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占份额的变化以及垄断资本家和产业后备军之间的矛盾。政府对工资谈判的干预、利润分享制的实施,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分配制度进行改革的突出表现,旨在缓和劳资双方的对立。这些改革举措有助于工人从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但是,工人工资的任何显著增加都是以生产资本的增加为前提的,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药方并不能治愈劳资之间的裂痕,劳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依然存在。<br>  第五章“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本部分论证了美国收入差距扩大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失调日趋明显。经济全球化是美国解决过剩危机的对策之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对美国工人的工资形成了挤兑,也使得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发达国家的相对贫困与全球市场的相对过剩并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矛盾,另一方面却在世界范围内使得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余地达到极限。<br>  在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全球的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经历了“全球化”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内背景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之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与加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垄断资本生产的不断扩大与全球消费市场相对过剩之间的矛盾,实物经济与国际金融资本高度虚拟化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内部的有组织性、单个国家生产某种程度的有组织性与全球生产的无序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br>  资本主义国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经济矛盾在当代的演进,一方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被局限于私有制的框架内进行着自我革新的努力,说明当代资本主义还具有生命活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其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孕育着自我否定的新元素,这些元素又成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动因。正是因为这种调节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以它尽管有用,但也相当有限。“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中得出的重要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给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留有空间,资本主义就会表现出较强的活力,甚至还会表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关 键 词: 收入分配 当代资本主义 经济矛盾 美国

分 类 号: [F171.2]

领  域: [经济管理]

相关作者

作者 吴泗
作者 李伟中
作者 银锋
作者 张建梅
作者 叶博勋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廖刚
作者 张为
作者 张丽丽
作者 张丽娟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