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研究

导  师: 蒋晓丽

学科专业: E0101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

摘  要: 随着通信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向全面信息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时代迈进。作为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一种新手段,网络的普及对政府管理的能力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尚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级政府来说,是否运用互联网络有效传播政府信息,是否通过网络准确了解民情民意,实现与公众及时广泛的交流沟通,已不仅仅关乎政府的信息公开,更是一个关涉政府执政能力、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br>  本论文认为,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是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一种新景观,是政府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体现了政府信息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本体化回归。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是运用网络技术对政府信息传播流程的再造,是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再造”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是在全球传播时代政府应对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被动选择”,而是能动构建以社会和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网络的技术优势有力地改善了信息传播的环境,降低了政府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承载和储存成本。政府通过网络将行政过程中产生与收集的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实现了政府信息的全民共享,提高了公共信息资源生产、流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能力。<br>  在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实践中,政府不仅以一种非物质化的组织形式出现——政府门户网站和承担政府职能的主流新闻网站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二者通过“推”“拉”结合的传播方式满足了公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而且更凸显出政府中“人”的价值——成员的个人主页、博客、播客等即是“政府人”在网络中独立存在的明证,他们的“发言”生动而又独特地展现了政府组织内部运作“背后”的信息,体现了政府传播“人性化”的要求。<br>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我国公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和参政议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政治和政府的关注,已不再局限于对有关政策法规、人事变动及其它日常动态信息的知悉,更要求有充分表达政治诉求、与执政者直接交流进行互动的机会和途径。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降低了公众参与政府事务的成本和门槛,扩大了民主参与的范围,拓宽了媒介民主实施的渠道,提高了政府及时回应的能力,是实现从“善政”(goodgovernment)走向“善治”(good governance)的必然趋势。<br>  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构建了“网络公共领域”,政府于其中同时扮演着公共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角色,承担着服务提供、信息把关以及舆论引导的多重职能。网络公共领域是在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共生与互动中形成的一个宽广的缓冲地带,是一个开放的政治表达空间,广大的网络公众可以在此自由地交流思想、交换看法,并对政府的执政行为与决策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政府也能够及时、负责任地回应公众的信息需求,与其进行协商式“对话”,进而避免因利益冲突、文化冲突而激化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动态稳定。<br>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没有对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这一全新的政治景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从对“政府网络信息传播”概念的界定入手,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政府信息传播与管理实践,通过对这一传播现象、渠道、过程和传受双方的行为、效果等内容的具体分析,构建了一个界定、研究政府网络信息传播问题的综合平台,从而使传播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有机融合,进而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本论文通过对相关传播模式的参考借鉴,提出了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流程的“多层交汇模式”,这是对本论文研究对象的一种系统观照和理论简化。第三,本论文以中国各级政府网络信息传播的典型实践行为作为案例,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地分析了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和不足,并指出了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实现实践对策的借鉴价值。<br>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br>  绪论部分从整体上简要指明研究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在传播学、政治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价值,并从政府与网络、政治与网络、政府与传播、政治与传播等几个方面,分析目前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等。<br>  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六章,具体内容如下:<br>  第一章,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概述,是有关本论文研究对象的整体概括性论述,包括对“政府网络信息传播”内涵的界定,与相近概念的辨析,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进行分类,分析其传播特性。<br>  第二章,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流程的模式建构与分析。在综合借鉴大众传播、公共传播、政府传播和网络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的“多层交汇模式”,该模式较好地呈现了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的流程全貌与渠道特征。<br>  第三章,中国政府网络信息的传播生态。技术环境由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革新构成,本论文结合“长尾”理论分析了web2.0时代中国网络媒体政治功能的拓展。社会环境研究主要分析传统媒体在传播政府信息时的局限,以及网络社会的形成和权力重新分配问题。文化环境则包括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对现有政府文化的革新与重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推广,以及增强政府文化“软实力”,抵抗网络文化霸权等。<br>  第四章,中国政府网络信息的传播内容。本论文在对政府信息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信息一般化传播过程与网络化传播过程的不同,指出“推”“拉”结合的政府信息传播方式,有利于政府信息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本论文以典型案例解析的方式,对危机时期与和平发展期的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该部分强调了政府网络信息传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国际信息交流中的“噪音”干扰,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政府国际形象。<br>  第五章,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受众。结合麦克卢汉等相关传播理论,针对CNNIC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立足网民参与方式分析了网络受众思维变革的表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政治视角下中国网络受众的特征。同时指出,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提高了受众自主的行为能力,使其可以自主选择政府信源和信息接收方式、自主发布信息并成为政府议题,及参与网上评论、网络调查、签名等活动。<br>  第六章,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评估。结合政府传播和网站绩效的一般化评估指标与内容,提出了一种理想的政府门户网站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重点分析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的社会宏观效果,指出政府网络信息传播使政府议程设置更直接、效果更持久;对政府在网络舆论的治理和疏导以及现存的“数字鸿沟”问题,提出了政府主导逐渐实现信息“无者”向“有者”转变的可行性对策。<br>  结语部分指出了目前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中国政府网络信息传播在构建“服务型政府”、实现从“善政”走向“善治”过程中的未来趋势和价值选择。

关 键 词: 网络信息传播 中国政府 公共管理

分 类 号: [G206]

领  域: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熊会会
作者 刘蓓
作者 杨桂荣
作者 关洁瑜
作者 黄李钢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燕萍
作者 廖荆梅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