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南宋前期财政研究(1127-1194)

导  师: 王棣

学科专业: F0106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面对北宋徽宗崇宁以来国势衰微的局面,为了在对金战争中稳定和巩固政权,以维持半壁江山的统治,南宋统治者在军事斗争的同时,加强了财政方面的建设。财政是经济管理的核心,是政治、军事行动的基础。论文即以南宋前期的财政为题,试图运用经济学中公共选择学派和产权制度学派的理论,分析南宋前期战时财政制度的若干特征;结合财政学的理论,剖析南宋时期的财政构成;并凭借历史学的观点,透视南宋君臣的治国原则与理财之术,得出较为符合历史事实的论断。<br>  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在原有的经济结构基础上,使财政体制运作起来。为了重建国家财政,除继承、重组原有的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外,还陆续增设了一些理财机构:在中央,先后置总制司、国用司等,以加强宰执“经制国用”的能力;完善四辖体制,以增强对禁榷收入的征收与管理。宣谕使的不断派遣,也是恢复地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有效途径。<br>  在筹措财政过程中,南宋实行的是“量出制入”的原则。为了满足军费、官俸等财政支出,南宋加强了对经常性和非经常性两大类型财政收入的管理。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军费居于主要地位。征商收入的增加、战时科配的不断增长等因素,导致州县非正式财政体系的形成。然而,在统治阶层中,存在着“仁政”的思想,这与“量出制入”的战时财政政策相矛盾。这一看似矛盾的“国策”,在南宋前期各阶段中得到实施,并为后来者继承。南宋王朝前期的财政政策就是在二者之间实现相对稳定。<br>  南宋战时财政体制的顺利实施,与商品经济的发达、两税法以来“舍人税地”、“量出制入”等治税原则分不开。财政体制上内外对掌、挹地方以注中央,实行战时财政体制等,构成了南宋财政的历史性特征。绍兴和议(1141)以后,财政重建成了施政的主要目标。为此,收四大将的财权以实现中央财政集权,实施经界法、整顿国家税制以加强对乡村的财政控制。南宋财政中兴的原因,在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恰当的货币与金融政策和因事制变的理财原则。<br>  高宗以来的南宋王朝,致力于财政的重建,形成孝宗“乾淳之治”的中兴局面。为南宋的自立提供财政基础,并为后继者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关 键 词: 财政制度 管理模式 体系构建 南宋前期

分 类 号: [F812.944]

领  域: [经济管理]

相关作者

作者 李永歌
作者 贺香
作者 曹越
作者 丁建福
作者 王琼琼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
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廖刚
作者 张为
作者 张丽丽
作者 张丽娟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