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A Study of Metaphorical Categorization:From a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

导  师: 周榕

学科专业: D0102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隐喻与范畴化的关系是包括哲学、逻辑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在内的众多学科的重要课题。隐喻在范畴扩展中的作用是当代体验哲学以及以此为哲学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议题之一。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在范畴化中的作用对回答隐喻为什么可能以及范畴动态转化机制这两个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隐喻中本体和喻体在范畴层级中的转化过程定义为隐喻性范畴化过程。以往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该转化过程多是基于具体语言的描述分析,对其具体的实现机制并未做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仍缺乏一个较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以类比理论中的结构映射理论和抽象图式归纳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心理语言学研究范式考察隐喻的本体和喻体跨越常规范畴进入新的共属范畴的实现过程的认知机制,以期探索性地为隐喻性范畴化的实现机制提供一个较具解释力的心理语言学模型。<br>  基于对文献和以往理论的分析,围绕隐喻性范畴化的实现机制,本文提出五个研究问题:一,隐喻性范畴化的中介是什么?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如何取得范畴联系?三,隐喻的喻体如何获得抽象的范畴指称?四,隐喻性范畴化具有那些制约机制?五,隐喻性范畴化具有什么样的脑机制?<br>  针对这些研究问题,本研究以人类的类比机制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具体包括:结构映射以及双重性抽象图式归纳。基于这一分析框架,本研究提出的核心假设是隐喻的双重范畴化模型。包含以下子假设:其一,隐喻性范畴化基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结构映射,因此其中介是关系结构相似性;其二,隐喻性范畴化的动态实现机制是基于发生在两个层面上的抽象图式的归纳。在微观层面,类比关系中取得匹配的论元之间取得范畴联系;在宏观层面,取得匹配的结构关系之间取得范畴联系。其三,隐喻性范畴化具有双重性,即隐喻所表述的范畴隶属关系取决于发生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范畴联系的程度。其四,隐喻性范畴化和常规范畴化之间具有差异。基于这四个子假设,本研究形成五个研究问题,以汉语隐喻“甲是乙”(如“老板是鲨鱼”)为研究语料,设计四个子研究系统地考察隐喻性范畴化的实现机制。<br>  研究一(包括实验1)考察第一个研究问题,即隐喻性范畴化的中介是什么。本研究假设结构映射是隐喻性范畴化中介确定的基础,因此隐喻性范畴化以关系相似性为中介。实验1对隐喻传达的相似性进行了严格控制,对比喻表达的句法倾向性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隐喻得以通过范畴隶属句的表述形式取决于隐喻的相似性的特征。具有关系相似的本体和喻体倾向于通过隐喻形式表述,而表面相似的本体和喻体倾向于通过明喻形式表述。这初步验证了结构映射作为隐喻性范畴化的中介——相似性的认定机制的假设。<br>  研究二(包括实验2和实验3)考察隐喻性范畴化的动态实现机制。具体回答第二、三个研究问题,即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如何取得范畴联系,以及喻体如何获得抽象范畴指称。本文假设这两个层面的范畴化基于隐喻中的双重性的图示归纳。实验2考察第二个研究问题,相应的假设是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范畴联系的取得基于二者之间的基于结构映射的微观的图示归纳。实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记录分析反应时和准确率,结果发现与单一的语义加工任务相比,对本体和喻体的语义信息的结构匹配任务对本体喻体共属上义范畴有显著的激活效应,结果验证了隐喻性范畴化的结构映射的认知基础。实验3(分作3a和3b)分别从两个角度考察宏观范畴化过程,即喻体获得抽象范畴指称的认知机制。实验3a考察在具体的隐喻理解中,喻体获得抽象范畴指称的时程关系。相应的假设是,这一过程基于抽象图式的归纳。实验3a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记录反应时和准确率,结果表明抽象图式的激活基于早期的具体特征的结构映射,即具有“先映射-后归纳”的时程特征。实验3b在实验条件下考察喻体获得抽象范畴指称的历时性。结果表明与喻体具有关系相似的本体更能促进喻体的抽象范畴化,并具有历时性进展的特征;喻体和抽象图式的联系并非基于喻体和某一固定本体之间的重复记忆,而是基于和不同本体之间连用所产生的相同抽象图式的重复激活。<br>  研究三(实验4)考察第四个研究问题,即隐喻性范畴化具有什么影响机制。假设由于隐喻性范畴化所基于的抽象图示归纳具有双重性,因此隐喻所表述的范畴隶属关系受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范畴联系程度的制约。实验4采用Stroop效应的语义变式考察隐喻表述范畴隶属关系的影响机制,将隐喻性范畴化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别操作性地定义为喻体的规约化水平和隐喻的适当性水平。结果表明隐喻表述范畴隶属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隐喻本体和喻体范畴隶属关系有两个条件:其一,喻体较本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即喻体的规约性水平较高;其二,隐喻具有较高的适当性,即喻体能够适当描述本体的重要特征。<br>  研究四(实验5)考察第五个研究问题,即隐喻性范畴化和常规范畴化之间的具有什么异同。实验5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进一步考察隐喻性范畴化的脑机制。实验控制了隐喻的相似性特征,将隐喻性范畴句与常规范畴句以及错置范畴句进行比较。脑电分析主要关注 N400和P600两个成分的波幅和头皮分布。N400的波幅和头皮分布分析结果总体显示,在加工的早期,隐喻性范畴句较常规范畴句引发更大的N400波幅,说明隐喻性范畴句早期的结构映射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这可以解释隐喻性和隐喻张力现象;而相同的头皮分布说明隐喻性范畴句与常规范畴句早期加工具有相同的脑内源。另一方面,两种具有不同相似性特征的隐喻性范畴句的N400的波幅和头皮分布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无论隐喻具有表面相似还是关系相似,早期的结构映射并不存在不同,这一发现和实验2A的结果相呼应,说明无论哪一种相似性的隐喻,其早期的加工都是基于表面特征的匹配。P600的波幅和头皮分布分析结果总体显示,隐喻性范畴句较错置范畴句引发更大的P600波幅,说明隐喻性范畴句在加工的后期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去整合句子意义,而错置范畴句在早期被判断为错误句后,后期将不需认知努力去通达意义。另一方面,两种具有不同相似性特征的隐喻性范畴句的P600的波幅无显著差异,说明二者在范畴化进程中后期的基于图式归纳的整合阶段需要等量的认知资源。二者的头皮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同,与表面相似隐喻句相比,关系相似隐喻句在右脑颞区有显著地激活。以往研究显示左脑颞区负责常规范畴化,与常规范畴化相比,关系相似隐喻范畴句的右侧化特征表明关系相似隐喻性范畴句较常规范畴句所涉及的范畴成员来自更远的概念域,同时也解释关系相似性隐喻句表达意义较高的抽象性和开放性的观点。<br>  研究结果总体支持“隐喻的双重范畴化模型”。其核心思想是,隐喻性范畴化以关系相似性为中介;隐喻所表述的范畴隶属关系基于双重性的图式归纳,因此隐喻性范畴化涉及两个层面的范畴化:在宏观层面,本体和喻体分别涉及的相似的抽象关系取得范畴联系;在微观层面,取得匹配的抽象关系所涉及的相对应的具体论元取得范畴联系。隐喻性范畴化的实现可以通过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得以解释,而与常规范畴化的脑机制的不同也可以通过一些现有的普适的语言加工理论得以解释。据此本研究支持认知语言学所执的隐喻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的基本观点。<br>  尽管存在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本研究仍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理论层面,其一,对隐喻性范畴化的理论建构以及对隐喻中的关系范畴的论证对现有的范畴理论是一项重要补充;其二,对隐喻何以可能所依赖的范畴错置的消解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为这一长期困扰隐喻研究和范畴研究的这一重要课题提出了新的解释方案;其三,对隐喻与明喻的差异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视角;其四,对隐喻性范畴和常规范畴的区别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其五,本研究关于隐喻性范畴化所基于的关系相似性的论证为认知语言学所基于的体验哲学及主观主义意义观提供了新的佐证。实践层面,本研究对“隐喻能力”的培养、隐喻性多义词以及动词的教学具有重要启示。研究方法层面,本研究所采用的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手段顺应了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创建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实证革命”。

关 键 词: 认知语言学 隐喻性范畴化 心理语言学模型 神经科学

分 类 号: [H0-05]

领  域: [语言文字]

相关作者

作者 周榕
作者 徐学平
作者 李远喜
作者 张子旭
作者 叶航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彭川
作者 彭晓春
作者 徐云扬
作者 成海涛
作者 曾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