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刘纳
学科专业: E0106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1937年至1942年的新加坡华文文坛,活跃着一群潮汕籍青年作家。他们在青春年华邂逅了诗情,遭遇到战争,面临着背井离乡。<br> 诗情碰撞了青春,他们以年轻人的激情创作了大量抗日作品,文字跳动着活力和动力。对周围看不惯的人事或黑暗面,他们举笔批判,或创作小说散文影射,或直捣被揭之人的姓名及事件,言语中透出激愤和正义。潮汕特有的民性也反映在他们的文风中。除了创作,这群青年编辑报刊,组织文学社团,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见解,与相异的意见展开热烈的争论,他们的笔战时常出现于各类重要报刊。兼有报刊编辑身份的作者则会在岁末对他们负责的刊物一年来的情况做总结,实际上也是对整个文坛发展的回顾展望,对文学创作提出肯定或批判,引导新马华文文学更好地走下去。铁抗的《白蚁》是当时潮籍作者的一部代表作,笔法成熟,人物刻画出色,被誉为“马华小说经典的开山之作”。<br> 青春遭遇了战争,潮籍作家肩负起救亡重任,以笔代枪,发动组织抗日文艺运动,投入神圣的卫国烽火。他们在开展文学活动时重视抗日文学传播时群体的合力,群体既包括文学传播的发送者(作家、编辑等),也包括接收者(读者、民众)。这种赤忱的爱国心与潮汕本土文人兼济天下、积极入世的文化传统有内在关联。战争造就了一批现在看来审美感并不强,但在当时具有强大鼓动性的作品。刘思等人的战斗鼓点诗、叙事诗给了许多人希望和力量,帮助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人树立胜利的信心。“先抑后扬”也是这批作家抗战创作的一个特点。总的来说,可以看到中国左翼文学思潮对潮籍作家的影响,他们有着偏重社会的文学观。除了文学活动,作家们还投入到其他领域的抗日活动,用口、用笔、用枪与敌寇展开斗争,王君实、铁抗等均为此献出年轻的生命。<br> 青春遇上了背井离乡,他们身在新马,心在汉阙,始终关注祖国的战势、故乡的存亡。这种强烈的侨民意识也与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有关。卢沟桥事变后,海外华侨心系祖国、同仇敌忾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侨民意识空前腾涨。另外,中国文化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和向心力,使游子始终感觉“独在异乡为异客”。潮人的家乡观念尤其浓烈,孤寂使游子更加思乡、思归。孤寂的人也更容易结群。共同的目标和浓厚的乡情拉近了他们的距离。这群潮籍作家在异乡从相识相知,到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为共同的文学事业、抗战事业携手奋斗。但是,他们一直未能摆脱对前程的担忧,胸中燃起的烈火被冷酷的现实一次次浇灭。由于政治历史原因,多数人最终未能返华,由侨民转变为当地公民,在原乡与异乡之外,又多了另一个故乡。对大陆本土求心性与离心性的纠葛,后来也就成了华侨华人缠绕在心而难以解开的情结。
分 类 号: [I206.6]
领 域: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