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Modals Kě, Néng and Kěnéng

导  师: Li Renzhi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汕头大学

摘  要: 本文运用国内外语法化与情态的理论,选不同时期的汉语文本为语料,研究汉语情态动词“可能”的语法化进行研究。由于“可能”是“可”和“能”两个情态动词组成的,本文同时研究这两个词。通过探究语法化过程的动因与机制,揭示这三个情态动词的语法化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br>  本文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情态意义、语法功能和使用频率的变化这三个方面去研究“可”、“能”和“可能”的语法化。作者将汉语分为四个时期,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从每个时期选取权威性的作品,筛选其中和“可”、“能”和“可能”相关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定量方法给文本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定性方法用于解释文本,以此为这三个汉语情态动词语法化提供更好的理解。<br>  研究发现“可能”是“可”和“能”高度语法化的结果,而不是‘可’的欧化意义(受到欧洲语言影响而产生的意义);语法化过程中,“可能”主要受“可副”+“能情态”的直接影响,但是由于“可副”是“可情态”的语法化结果,笔者认为情态动词“可”和“能”的情态语义和语法功能都对情态动词“可能”的形成与使用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频率的使用是促进情态动词“可能”形成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从语法功能变化这个角度来说,“可能”在虚化为情态动词后再出现实词的新用法,显示它是单向性的反例。此外,“可”和‘能’在语法化方向呈现出多样化,单向性并不明显。<br>  本文结合中西方语法化和情态的理论,对汉语情态动词“可”、“能”和“可能”进行语法化分析,从语法功能、情态意义和数据三个角度系统地研究了这三个情态动词的语法化关系,对加深汉语情态动词的历时演变的认识,促进汉语言的教学,均有重要�

关 键 词: 语法化 情态动词 汉语文本 动因机制 历时演变

领  域: [语言文字]

相关作者

作者 严金玲
作者 张书维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汕头大学
机构 汕头大学文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彭川
作者 彭晓春
作者 徐云扬
作者 成海涛
作者 曾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