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新世纪诗歌的网络化生存

导  师: 冯尚

学科专业: H2305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汕头大学

摘  要: 新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年头,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诗歌”却仍然是个引发争议的命名,有人说网络重新改写了诗歌,也有人认为网络只不过是一个新的传播工具而已,积极者或许对网络寄予厚望,反对者大概排斥网络,于是各执己见。那么究竟网络给新世纪的诗歌带来了什么,造成了何种影响呢?回到现场或许才能找到答案。基于上述缘由,本文以新世纪以来活跃在网络上的诗歌作为考察对象,主要从诗歌传播、诗歌文本、诗人及读者四个方面入手,考察诗歌在网络上的生存状况,探讨网络具体对诗歌产生了哪些影响。<br>  在诗歌传播方面,网络拓展了诗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新兴的微博传诗更是给诗歌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气象,它结合了网站和论坛的传播优势,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增加了诗歌的传播覆盖面,加深了传播的有效性。在诗歌文本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诗人创造出了全新的诗歌文本形式——超文本诗歌,与传统纸质媒介诗歌相比,超文本诗歌具有多媒体性、互动性以及多向性等特点;同时,网络作为公共社交平台,它的语言环境和受众环境,也促进了口语诗的盛行与成熟。在诗人方面,网络一方面拆解了人们心目中传统的诗人形象,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一批新兴的网络诗人。在读者方面,网络提升了读者在诗歌接受过程中的地位,读者有权对诗歌作品进行评判,他们的言论和意见不仅对诗人的“代表作”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形成了具有传统诗话式批评气质的网络诗歌批评。<br>  总之,由于网络的介入,诗歌场域内部从传播到作品,从诗人到读者都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结构四要素也因为网络媒介的介入而发生了改变,网络作为

关 键 词: 网络诗歌 时代背景 文学批评 语言环境 生存状况

领  域: [文学]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郭军
作者 林晓平
作者 刘莉芳
作者 徐朝晖
作者 王超辉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