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民族文化对不同环境适应成果的表达——以彝族和侗族对厩肥的对比分析为例

导  师: 杨庭硕

学科专业: C04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吉首大学

摘  要: 民族文化的高度复杂性,成就了人类能够生活在同样高度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人类利用不同的文化要素去适应于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而且这种不同的文化要素又能够相互之间穿插使用,共同针对某一环境问题做出最为稳态的应对,或者是几个文化要素共同针对某一环境问题做出综合性的应对。从这样的逻辑出发不难看出,单一文化要素在该民族的文化指导信息系统中并非孤立存在,而必然是与其它文化要素紧密相连,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因此,透过对单一文化事项的深度解读和剖析,一定能够窥见该民族文化的整体内涵和特征。<br>  对厩肥的认识、处置和应用是彝族和侗族在各自世代延续和发展中,不断摸索、探究和建构起来的经验总汇,也是已经高度适应了各自所处自然环境的本土生态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具体表现。彝族与侗族乡民对不同牲畜粪便的价值定位各不相同,而其最终目标却完全一致,那就是两个民族都做到了对厩肥的高效利用,发挥了厩肥在不同自然生态背景下所能提供的多种功能,而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就彝族地区而言,厩肥所能够发挥的功效不仅是像侗族地区那样,单纯的为作物提供肥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厩肥的施用来对作物进行保温,抗击土壤内部寒气的袭击和大气干旱的困扰。其原因在于,羊圈村位处高原生态系统,气温寒冷、波动幅度大,相对湿度波动幅度也极大,而且3000m以上的高海拔区段地底下一般存在永久冻土层,因而厩肥在这一地区所发挥的功能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肥效功能了,最重要的是要为作物的早期生长阶段发挥保温功能。与羊圈村不同的是,黄岗村位于亚热带山地丛林带,是高气温、高潮湿环境,根本不存在需要为作物保温的问题,而如何给极为容易板结的土壤松土,则是厩肥除了发挥肥效功能外,其它附加功能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同时,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如何减缓厩肥因降解过快而又得不到及时利用的情况下,而造成肥分的流失或对作物根系造成的损伤。由此,两个民族所处区位生态环境要素的极大差异,致使两个民族对厩肥的各种认识、加工和存储方式等表现得极为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反差。两个民族文化需要适应的环境对象不同,取得的适应成效也互有区别,这些区别又会以不同的文化事实表达出来。透过文化表达的差异,也就容易反观两者的适应成效和手段了。<br>  显然,厩肥的使用仅仅是彝族和侗族表现在对各自所处的自然与生态背景高度适应且又互有区别的极为普通的文化表达之一,仅仅是两个民族整个文化体系极为微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然而,通过对两个民族对厩肥整个认知体系的系统把握后,从这一最容易被世人所忽视的文化事项着手,去探究彝族和侗族各自的文化实质,那就是两地有机物降解速度的强烈反差,发挥了关键性的模塑作用,对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模塑作用,因而可以归纳为:彝族文化是高度适应高海拔森林草地生态系统,而侗族文化亦是顺应了亚热带山地丛林带。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 生态适应性 环境意识 厩肥方式

分 类 号: [G03]

领  域: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田美容
作者 郭影帆
作者 关瑞爱
作者 宫盛花
作者 林道谧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东莞理工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燕萍
作者 廖荆梅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