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导  师: 吴学琴

学科专业: C0502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安徽大学

摘  要: 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是指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运用后现代主义有关理论、精神研究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一种有着广泛影响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狭义的“后马克思主义”则是指拉克劳与墨菲在1985年出版的《霸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中所创立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当代西方政治思潮。<br>   后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传统,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帷幕已经全面拉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如果人类还有更美好的未来的话,那么就必须不屈从于现实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展开对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终结论、资本主义对抗关系等批判,从而最终穿越资本主义这个人类至今最大的意识形态幻象。<br>   总之,意识形态理论是整个后马克思主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节点和思想发散点、汇合点。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理论节点,是因为后马克思主义大量、直接地探讨了意识形态问题。之所以是一个思想发散点与汇合点,是因为从后马克思主义所直接探讨的意识形态问题那里可以推导出相关其它问题的基本观念和思想主旨,反之,绝大部分的其它问题最后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意识形态问题。<br>   拉克劳(Ernesto Laclau)与墨菲(ChantAlMouffe)是公认的后马克思主义者,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德里达(Jacques Derrida)、齐泽克是目前作为后马克思主义者身份得到了较多认同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主要是围绕意识形态问题展开或可以挖掘出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内容,并且他们的思想理论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br>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兴起有着深厚的国际学术背景,是当代“意识形态的回归”大潮中所取得的一项重要的思想成果。无论是波德里亚的符号分析型意识形态理论、德里达的幽灵解构型意识形态、拉克劳与墨菲的霸权建构型意识形态理论还是齐泽克的幻象透视型意识形态理论,都紧紧围绕当代意识形态本质、特征、功能以及当代意识形态的批判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在理论上体现出了泛化意识形态概念、解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主张意识形态的永恒性、重视意识形态形式及其运作机制分析、注重“拜物教”分析中的意识形态理论价值等主要思想特征。<br>   在研究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过程中,一方面要认识到后马克思主义由于割裂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阶级等之间的必然联系,对意识形态采取了“抽象化”、“碎化”、“泛化”三种基本策略,导致了其在意识形态理论上犯了严重的“抽根”、“断魂”之误,而且在实践上极易迷失方向,可能演化、蜕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运作的同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开启一些可资参考的意识形态批判视角。<br>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思想上的失误与实践上的迷失,必须要在回归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才能得以矫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立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意味着作为超感性的抽象的形而上学世界的终结,也预示着一切虚妄的意识形态神话的破产,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着现实生活世界的积极生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也必须要在唯物史观科学奠定的思想基础上,勇于、善于在与一切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交锋中、在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沉思、社会实践生存论的反思与真实生活世界的批判中不断创新与发展。<br>   随着我国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传媒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崛起、人们日常生活的日益丰富、公民社会的不断勃兴,传统的说教性、灌输性、运动性的意识形态建设方法显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诞生于消费社会、媒介社会、后现代社会的后马克思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对当代意识形态话语形式的剖析,广告、媒体、大众文化等运作载体的分析,社会缝合功能的探讨,幻象运作机制的探索等使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当代意识形态的特性。另外,适当吸收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心理分析、话语分析、文化分析、符号分析、日常生活分析与批判、人性分析与批评等思致方式、方法,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 键 词: 后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分 类 号: [B089]

领  域: [哲学宗教]

相关作者

作者 曾庆娣
作者 曾志浩
作者 洪淑媛
作者 段吉方
作者 陈建海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玉普
作者 张蕾蕾
作者 张馨文
作者 徐敏
作者 施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