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雄心”中之不足 ——论海因里希·伯尔小说《九点半的台球戏》的叙事技巧

导  师: 余杨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通常采用幽默夸张的手法、简练质朴的语言和社会底小层人物的视角,针砭时弊,反思历史和现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但人们的赞誉,大多停留在作品的内容层面,即他对小人物的同情、对社会进行批判的主题等等,而很少涉及到作品的写作技巧层面。《九点半的台球戏》发表于1959年,这部作品与同年君特·格拉斯等作家发表的作品一起,被许多文论批评家视为战后德国文学的复苏乃至走向世界的标志。同时,又有许多文论家认为,伯尔的这部作品不能享受此殊荣。本文以该作品主题的庞大、写作技巧的密集为出发点,探讨该作品是是否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认为,受到创作思想、创作经验的影响,作者在该作品中继承了先前作品反复出现的社会批判的主题,并且将这一主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同时,作品采用的叙事技巧,又受到同时代写作语境的影响而呈现密集化的特点。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该小说都是伯尔最富“雄心”的作品。疏漏由此而生,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节,产生了许多美中不足之处。首先体现在人物布局上,作者对人物的黑白分明的“好”与“坏”的划分,一方面与作者着力塑造的20世纪上半页德国社会的“全景图”相违背,另一方面致使全部人物形象为了服从于作者预先设定的社会批判功能,而导致人物的语言、性格乃至内心的矛盾冲突失去了应有的多样性,人物发展的空间亦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作品中密集出现的形似“现代”的写作技巧,如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层面的频繁转换、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以及多视角的叙事手法,实际上沿袭了作者先前传统的创作手法,在主题和形式上并没有产生新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排除是作者为了技巧而“技巧”,是技巧的堆砌,给作品带来了诸多缺陷。本文采用的批判视角,对于多方位解读和分析该作品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 键 词: 人物布局 扁形人物 叙事技巧

分 类 号: [I516]

领  域: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翟庆文
作者 叶拉美
作者 余新明
作者 姚国军
作者 罗朝晖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