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从译者的双性视角到翻译主体间性 ——孙艺风翻译个案分析

导  师: 穆雷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女性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兴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上世纪末的加拿大应运而生。翻译中的性别因素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性别因素是如何影响翻译活动的?译者的性别视角是否会影响翻译结果?男性译者翻译女性作品是否可以达到女性译者翻译的效果?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对翻译中的性别因素的描写性研究着手,探索译者的性别视角。 本文将借用双性同体的概念来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性别视角。“双性同体”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共存一体的状态。文学批评指出,一些作家可以超越性别的界限,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异性的叙事特征,呈现出双性视角。通过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翻译研究,本文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同样会跨越性别的界限,呈现更为复杂的双性视角。本研究以孙艺风翻译的《终生遗憾》为文本分析对象,指出孙艺风是一位具有双性视角的译者。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双性同体实现所需要的条件,即基本的译者能力、跟性别他/她者的移情作用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双性视角意味着译者与性别他/她者的移情作用和换位思考,而显然这种换位思考并不仅仅局限于性别方面。拓展翻译中双性同体的内涵,本研究发现译者的双性同体代表了翻译活动中主体间的对话方式。因此,本文将在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领域继续探索。对孙艺风译《无题的风景》的分析揭示出翻译主体间对话并不局限于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还包括了文本中的叙述者和人物形象。文本分析也反映出翻译主体身份的多重性。翻译中多个主体的存在要求译者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译者通过理解和移情于其它的翻译主体,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达成翻译主体的间性对话,同时也受制于翻译主体间性。在一定空间内适当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有利于主体间性对话的有效完成。

关 键 词: 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 双性同体 双性视角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对话 移情

分 类 号: [H059]

领  域: [语言文字]

相关作者

作者 李文静
作者 杜飒
作者 刘洊波
作者 朱凡希
作者 刘胡敏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彭川
作者 彭晓春
作者 徐云扬
作者 成海涛
作者 曾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