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比较《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雾霾的新闻报道

导  师: 陈建平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 批评性语篇分析作为一种跨学科的话语分析方法,不仅注重对语篇文本特征的分析,还深入研究产生该特定语篇的社会背景。批评语篇分析家们把语言视为一种社会实践,认为语言特征是受社会文化、制度和历史背景影响而形成。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批评语篇分析家们旨在阐明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而帮助读者抵制那些以各种形式潜藏在语言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操控。本研究通过批判性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关于中国雾霾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范式,采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从三个层面来考察六篇中国雾霾相关新闻报道:在文本层面,通过及物性和情态等分析工具对新闻的语言特征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在话语实践层面,依据互文性的概念考察了新闻的语言表征;在社会实践层面,从新闻价值、社会制度背景、记者的意识形态三个角度对前面鉴定的两家报纸的语言差异进行解释。本研究旨在将隐藏在《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语篇中的意识形态非自然化,并在社会制度大背景下对存在的意识形态差异进行阐释。通过对六篇新闻报道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两家报纸关于中国雾霾的语篇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它们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传达各自的意识形态。在文本层面的分析表明,两家报纸的新闻记者因其不同的意识形态取向在报道中选用不同的及物性过程和情态动词;在话语实践层面的分析表明,两家报纸的新闻记者通过仔细挑选新闻来源和考虑转述方式,以植入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分析表明,两家报纸语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新闻从来无关乎事实,它通常是由新闻记者们分类挑选后作为传播国家的思想和立场的宣传工具。本研究发现,两家报纸均依据其意识形态来操纵语言,以维护并强化各自政府的立场。《中国日报》作为国家的喉舌,向世界展示一个积极的中国形象;反映美国政府观点的《纽约时报》则伺机表现出对中国的偏见。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新闻话语的批评性分析尽一份力,并提高人们在新闻阅读中的反控制意识。

关 键 词: 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语篇 意识形态 中国雾霾

分 类 号: [H136 H313]

领  域: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相关作者

作者 张峰铭
作者 卢凡
作者 马军
作者 田叶
作者 叶薇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彭川
作者 彭晓春
作者 徐云扬
作者 成海涛
作者 曾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