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导向研究 ——以《人民日报》“身边的感动”专栏为例

导  师: 董天策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摘  要: 典型报道是我国特定舆论环境的产物,在中国新闻理论与实践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随着舆论环境特征的变化,“典型报道式微论”不绝于耳,但现实中,典型报道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声势大增,这一理论与现实的反差表明,学界应当立足现实,重新审视典型报道的理论与实践。本研究以《人民日报》“身边的感动”典型报道专栏为例,选取该专栏自开栏起(2010年3月22日)至2012年3月22日两年间的报道为语料,采取每4日抽取一份的方式(如所抽取的当日报纸中没有出现“身边的感动”专栏则该日忽略不计),抽得77次专栏报道,共84篇典型人物报道。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话语分析方法,并将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和文献研究几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将内容分析穿插在话语分析之间,主要运用于对语境、体裁结构的分析之中。研究结果表明,在语境方面,典型人物报道的语境配置为:(1)语场:褒奖赞扬,通过描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弘扬“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主题为主,倡导利他主义价值观;(2)语旨:典型形象社会层级较高,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与媒体的关系是“自上而下”式;(3)语式:以语言为主导,新闻报道式的书面语与口语结合;以文字和图片为传播介质;以书面形式为传播方式。这种语境配置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在语篇方面,典型人物报道具有一定的结构潜势,且报道结构中的人物简介和叙事部分具有价值锐化的机制。“人物简介”多以融合的形式出现,一方面使人物简介戏剧化,增强其可读性;另一方面,凸显人物与事件间的冲突感,为典型人物的个人经历打上价值标签,使价值取向更为明确。叙事结构中会有意将事件报道与评价融为一体,制造一种纯粹叙事的表象,而叙事过程中又处处蕴含着对人物的价值判断;典型人物报道会通过叙事元素的对比,凸显或隐含报道主题。在词汇方面,典型人物报道主要通过词典化对词汇所蕴含的价值观进行规范或重塑,通过隐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价值共识,宣示报道的价值取向;在语法方面,还注重以负面评价的形式表达对典型人物的颂扬。在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典型人物报道不可能消亡,但尽管如此,由典型人物报道语境配置的固步自封和理论实践的断裂造成的式微态势仍不容忽视。要改善典型报道的状况,充分、有效地发挥价值导向功能,首先要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其次要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出发,突破以往典型人物报道的“事迹+好评”的报道模式;再者要善于在语法词汇层面隐藏价值取向,在增强价值导向的同时,淡化意识形态的色彩。

关 键 词: 典型人物报道 社会功能 价值导向 批评话语分析

分 类 号: [G212]

领  域: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倪思洁
作者 张桂兰
作者 卢国松
作者 麦尚文
作者 成然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燕萍
作者 廖荆梅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