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早期马克思著作中的主体思想及其发展 ——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一主体思想的呼应

导  师: 刘卓红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本文从马克思探求人的主体思想在社会历史中作用的角度,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主体思想进行了纵向的分析和解读,并简要分析了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这种主体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 本文认为:马克思从青年时期起,就注重研究人的主体的作用。大学时期的马克思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思想,主要体现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具有“自我意识”的特征。该时期马克思的主体思想具有一种纯理论的特点,是一种纯理性的思辨,是马克思主体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 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对人的主体作用的探讨也越来越走向社会现实、社会政治的层面,其主体思想体现在对国家的思辨、对国家和个人关系、法和自由的关系的论述中,是“理性自由”的主体思想时期。该时期的主体思想由于受康德自由学说和黑格尔国家学说的影响很深,因而认为,国家应该是符合历史理性的国家,应该建立在人类理性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而法是为了保护这种历史理性而确立的。 随着不断将理论研究转向社会现实,马克思越来越发现,现实中人的主体并没有按着历史理性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着,相反,是处于一种“坏”的“是”的状态,人的主体处于一种“本质异化”的状态,这种异化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异化和劳动的异化上,认为,人的主体在现实、市民社会和国家三者的矛盾中处于无法调和的状态,在市民社会中是现实的人但是非人,在国家中是真正的人但又是不现实的人;自由自在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现实的劳动中,人在劳动成果、劳动过程、类本质和人际关系中都处于异化的状态。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主体的追寻和探讨,奠定了他中晚期成熟的唯物史观中关于人的思想,正是他对人的主体作用的自始自终的追求,将研究视角不断切近现实,最后才创立了唯物史观,而非经济决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唯物史观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理论,也并非阿尔都塞所认为的那样,马克思早期是人本主义者,中晚期是无主体的“过程”的唯物史观的科学,也不是卢卡奇认为的纯人本主义学说,而是一种现实的、唯物的对人的主体作用不断进行关注的学说。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这些主体思想,为他中晚期成熟的唯物史观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的“内核”。

关 键 词: 马克思 早期著作 主体思想 自我意识 理性自由 本质异化

分 类 号: [B01]

领  域: [哲学宗教]

相关作者

作者 骆奎
作者 延芳
作者 黄景爱
作者 刘君红
作者 李黄石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机构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机构 广州大学法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玉普
作者 张蕾蕾
作者 张馨文
作者 徐敏
作者 施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