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广州市流溪河河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分异研究

导  师: 董玉祥

学科专业: G0501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本文以广州市流溪河流域2004年1:2000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gis技术,应用区域分异理论和格局——过程理论,对流域、河岸、河段三种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格局分析比较,并对河岸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区域分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一)在流域尺度上,河岸带表现出自然景观减少、人工景观增多和斑块破碎、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交错带的格局特点。河岸带以林地、园地为主,分别占河岸带总面积的31.45%和26.62%,相比于流域,河岸带自然景观相对减少,而人文景观相对比重增大。在景观格局指数上,两种尺度的斑块面积、周长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而河岸带斑块密度相对较大,多样性指数高,优势度低,分维数高,聚集度指数低,景观破碎。 (二)河岸带区域分异表现为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景观格局指数在沿流溪河方向的梯度变化。在土地利用类型组合上,上游段主要以林地、园地和水田为主,中游段以园地、农村居民点和水田为主,下游地区菜地、农村居民点和园地占有优势的梯度变化。在景观格局指数上,各河段景观格局指数在上-中-下游上显示出递增或递减的趋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三)自然条件组合构成了河岸带土地利用基本格局,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自身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种空间格局。地形因子和流域区位构成了区域土地利用基本格局,经济效益、人口、城镇影响力、交通区位主要影响了菜地、园地和居民点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增加了区域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破碎程度和聚集程度。而生态规划措施和坡度对林地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降低了区域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破碎程度。

关 键 词: 河岸带 土地利用 区域分异 景观格局

分 类 号: [P271 P901]

领  域: [天文地球] [天文地球]

相关作者

作者 李国平
作者 杨慧
作者 张建明
作者 肖白玉
作者 黄奕华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徐锦堂
作者 张祖荣
作者 曲进
作者 黄霓
作者 林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