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市番禺、花都、增城为例

导  师: 陈烈

学科专业: G0502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为例,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城市意象分析方法、生态学分析方法、系统学方法、数学模型构建等多元化手段,研究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点探讨人居环境系统发展演变、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内容,试图初步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框架,充实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促进包括边缘区、城市(核心区)和乡村人居环境在内的整个大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采用区位商法和城市意象分析方法划分广州市地域结构。以区(市)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根据能够反映城市地域特征的指标区位商值进行广州市地域结构的大致划分;在此基础上,以镇(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作为边缘区进一步细分的依据;同时,参照城市意象分析方法,根据广州市主要景观轴的景观梯度变化验证城市地域划分效果。结果表明:广州市边缘区的主体部分应当是花都区、增城市、白云区北部(石井—新市—同和以北)以及番禺区南部(沙湾水道以南)。 其次,开展了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的阐达。通过对中外人居环境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历程的梳理及中外人居环境发展比较,寻求世界人居环境发展的脉络;同时,列举与人居环境科学关系密切的部分理论,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化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人类聚居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地理学理论等,并论述了它们在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理论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运用生态学分析方法和系统学方法进行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的解析。提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除了具有生活、生产、消费、还原和调节五大基本功能外,还具有生境功能、滤网功能、通道功能、源功能和汇功能等特殊功能,同时剖析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的特征,并指出我国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二元”性特征是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明显的边缘效应叠加上发展进程的“二元化”而形成的。 第四,借助社会生态学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广州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的动态发展,寻求其发展演变的时空规律。从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与其它系统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考虑,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核心空间过程划分为四类,即入侵(渗透、跳跃、蚕食、延伸)、竞争(分化和共生)、反应和调控,并构建了核心空间过程模型;从不同角度将演变动力划分为三类,即宏观层面的动力、政府层面的驱动力、城市内部不同地域相互作用力,三者共同构成综合动力机制;同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型。 第五,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广州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在对30名专家的访谈与近900名居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专家的优化度评价和居民的满意度评价两个系统,分别从横向与纵向角度对广州市边缘区人居环境进行科学评价,并与客观参照系统共同组成综合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分析广州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专家的优化度评价和居民的满意度评价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番禺人居环境发展状况最佳,花都次之,增城最差,而客观参照系统却显示番禺人居环境最佳,增城次之,花都最差。 最后,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广州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表明,营造丰富多彩的开敞空间体系是优化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城市空间优化(土地利用)是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社区则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体空间,历来受人居专家与学者的重视。于是分别以花都区、增城市、番禺祈福新村为典型案例,探讨开敞空间营造、空间优化与循坏型社区构建问题。 总之,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与环境最密切、最具体的物质与情感交换的地理空间。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居环境建设重点向边缘区转移,以解决特定区域的人居问题为导向的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人居环境 城市边缘区 可持续发展

分 类 号: [TU984]

领  域: [建筑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陈朝隆
作者 陆倩文
作者 侯兰茜
作者 蓝满榆
作者 胡汉林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勇
作者 张萌
作者 冯琼
作者 谢冠一
作者 刘高勇